血叶兰显微结构分析和性状描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叶兰显微结构分析和性状描述
摘要:采用生药学方法,用FAA固定法、石蜡切片法及番红-固绿双重染色法对血叶兰进行显微结构分析及性状描述。结果表明,血叶兰根茎有18个纤维管束,排成间断的环形,每个环间距不等;叶、花、根茎、粉末均有草酸钙砂晶体;叶片横切面表皮细胞较大,且下表皮细胞大于上表皮细胞,有环式气孔,有副卫细胞2~3环,每环有3个细胞。
关键词:血叶兰;显微结构;生物学指标;根茎横断面;鉴定依据
中图分类号:S567.2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275-03
血叶兰别称石蚕、真金草、石上莲,为兰科血叶兰属植物,血叶兰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甘,是民间传统的中草药,有滋阴润肺、清热凉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结核咯血、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等症[1-4]。血叶兰生于水边阴湿处的石面上,分布在广东省、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浙江省等地[5-6]。目前有关血叶兰显微结构及性状分析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生药学方法,对血叶兰进行显微结构鉴别及性状分析,旨在为开发血叶兰相关产品提供理论依据[7-8]。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血叶兰由广州健民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提供,经广东省中药研究所鉴定为血叶兰属。福尔马林、乙醇、醋酸、二甲苯、石蜡(均为分析纯)均来自广州化学试剂厂。
1.2仪器与设备
恒温箱(广州仪器分析厂),RM-2155型石蜡切片机(江西仪器玻璃厂),XYH-4A光学显微镜(上海光学仪器厂)。
1.3方法
1.3.1样品处理工艺流程[9]
取材→固定→脱水处理→透明处理→透蜡→包埋→染色。取材:选用新鲜药材,切成长约50mm的小段。固定:将药材放入到FAA固定液中浸泡固定24h以上。脱水处理:将固定的药材依次放入体积分数为70%、85%、95%、100%的乙醇溶液中浸泡1、2、2、3h。透明处理:将上述药材放入等量的纯乙醇与二甲苯混合液中浸泡2h,再转入二甲苯溶液中浸泡2h。透蜡处理:将已透明处理的材料与二甲苯溶液一起倒入用于包埋的小烧杯中,将熔解的石蜡轻轻倒入烧杯。当石蜡在小烧杯上层凝固4~5cm时,将小烧杯放入35~37℃恒温箱中熔蜡,让石蜡缓慢熔解并渗透到二甲苯当中。包埋处理:将烧杯移到50~60℃恒温箱内(高于石蜡熔点),石蜡熔化后,倒去含有二甲苯的石蜡,加入纯石蜡。每隔1h换1次纯石蜡,共换3次,倒入纸盒定型,冷却。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10-11]染色。注意事项:选取新鲜并具有代表性的药材,切成小段,迅速放入固定液中。尽量从低浓度乙醇开始脱水处理,否则极易发生细胞脱水。透蜡与包埋处理时,随时用针将材料展开。
1.3.2性状研究前处理取适量新鲜血叶兰,放入恒温箱中干燥,对血叶兰的叶片、花、根等进行研究[12]。
2结果与分析
2.1显微结构
2.1.1血叶兰叶片结构
血叶兰花瓣涂片厚度约为0.9mm,由图1、图2可知,血叶兰叶子上下表面细胞呈多边形,四周壁平直,细胞排列致密。叶片上表皮无气孔,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以环形结构为主。副卫细胞有2个环,每个环有3~4个细胞,副卫细胞由内到外逐渐增多增大。血叶兰叶面两侧都有淡褐色绒毛,下表皮分布最多,由多细胞构成,外形类似泡沫[13]。
血叶兰花瓣涂片厚度约1.2mm,由图3、图4可知,上下表皮细胞外围都有角质层,细胞以类方型为主,长轴直径较大;下表皮细胞数量远远多于上表皮,上下表皮细胞的内侧均有椭圆形的小细胞,内含草酸钙砂晶体;下表皮细胞有多个气孔,且下表皮内侧有厚角组织,1~3层左右。栅栏细胞外形类似短柱,排列无规则,通过主脉。相近的海绵细胞个体较大,多为短圆形,个体散在,排列疏松。两类细胞内含有淀粉小颗粒,均未见脐点层纹。主脉维管束分上下两排。上下维管束均有草酸钙砂晶体散在,晶体较细碎,当中有少量淀粉颗粒分布。横切面上下表皮均有淡褐色绒毛,由多细胞构成,外形类似泡沫[14](表1)。
2.1.2血叶兰花瓣切面结构由图5、图6可知,血叶兰花瓣切面表皮最外层有淡褐色非腺毛,由多细胞构成,外形类似泡沫。在表皮位置有些部位发生了木栓化,木栓化细胞瘤状,2~3列,淡黑色。表皮细胞有1列,个体较小,多为圆形,排列紧凑,细胞外层披有薄薄一层角质层;表皮细胞内侧有厚角组织,由5~7列细胞组成,外形为不规则圆形。皮层细胞比较大,以多角型为主,细胞壁较为平直,排列致密,细胞之间间隔很小。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草酸钙结晶体,晶体形态小,单个存在;同时存在淀粉颗粒,数量不多,隐约见到脐点纹。维管束约15个,大小不统一,外韧形,间断环形排列,另有2个排列在细胞内侧。石细胞较小,壁厚,可见有纹孔,孔沟与断层纹不易见,形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