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发誓再不鼓琴。古文以简练流畅的文风诠释了“境由心造,琴为心声;云烟万里,知音难求”的千古主题。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懂得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起兴趣。
文字游戏:
老师说一个“袅袅炊烟”,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即做AABC式的词语链接。
用课件展示出一些AABC式的短语。
看图,认识古琴。了解古琴悠久历史。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老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与古琴有关的故事。它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板书课题:伯乐绝弦
(设计意图:通过由文字游戏和对古琴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展开教学,自然而连贯。)
二、初读课文,读出韵味
1. 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4.教师范读,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相机出示课件,划出准确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教师总结语:有进步,看来古文。要读出古文节奏和韵味,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更好。初解绝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