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耐受既可有利,也可不利。故建立或打破,目的是利用其机制为临床服务。 * * 耐受既可有利,也可不利。故建立或打破,目的是利用其机制为临床服务。 * * * 免疫隔离部位的自身抗原 免疫隔离部位:脑、眼的前房、胎盘、精子等 1.生理屏障 2.抑制性细胞因子, 如 TGF-?、IL-10等 3.局部促Th2,抑制Th1 4.FasL表达丰富 *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一、建立免疫耐受(抑制应答) 治疗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超敏反应等 1.口服免疫原,建立全身耐受 2. 注射可溶性抗原或自身抗原肽 * * 3.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 4.阻断共刺激信号,如抗CD40L抗体 5.诱导免疫偏离(诱导Th2) 6.过继抑制性免疫细胞 * 阻断免疫抑制分子,如抗CTLA-4,PD-1抗体 激活共刺激分子 抗免疫抑制分子、抗调节性T细胞 增强DC功能 细胞因子及其抗体的合理使用 二、打破免疫耐受 ------治疗肿瘤、病毒感染(携带者)等 * 何为免疫耐受? 试述中枢免疫耐受的机制。 外周自身耐受包括哪些机制? 下列哪些疾病应建立或打破耐受? 乙肝携带者、类风湿关节炎、肿瘤、肾移植、抗毒素过敏、慢性丙型肝炎 * * * * * Roy D. Owen 美籍动物学家 * Burnet 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1957 克隆选择学说 Medawar 英国免疫学家 * * * * * * 蛋白聚体,情况正好相反 * * * * * * * * Receptor editing: B cells which encounter large amounts of soluble antigen, as they do in the body, and bind to this antigen with very low affinity become activated to re-express their RAG1 and RAG2 genes. These gene cause them to undergo gene recombination and change their specificity. * * * * * * * 第15章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 概 述 概念:指免疫活性细胞(T、B)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 免疫耐受具有Ag(耐受原)特异性 自身耐受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不同于免疫缺陷或抑制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 go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go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go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 胚胎期 自身或外来的抗原刺激 不成熟的T、B细胞 形成免疫耐受 对相同抗原不引起应答 抗原特异性T/B克隆 后天 先天 *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免疫耐受 Owen的观察 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Ag所致的免疫耐受现象 异卵双生的牛 * Medawar等于1953年用实验证实: 动物在成年期,接触Ag产生特异IR;在胚胎发育期,接触Ag,则导致特异性IT。 人工诱导的IT * 人工诱导的IT 证实了: 新生期可诱导对“非己”抗原产生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 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 Burnet 对天然耐受现象的解释是--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Burnet和Medawar于1960年共享诺贝尔奖 * 二.后天免疫耐受因素 抗原因素 宿主因素 * 1、抗原剂量 抗原剂量过低 低带耐受 不足以激活T及B细胞 抗原剂量过高 诱导Tr细胞活化 抑制免疫应答 高带耐受 (一)抗原因素 * T细胞耐受的特点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 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高带耐受/低带耐受均可 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 B细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多为高带耐受 B细胞耐受的特点 * 2、抗原类型 蛋白单体 不易被APC细胞提呈 T细胞不被活化 蛋白聚体 T、B细胞活化 易被APC细胞提呈 * 3、抗原免疫途径 口服静脉腹腔皮下皮内 口服抗原易导致全身耐受,但可形成黏膜免疫 应答,------耐受分离现象(机制未明) * 4、抗原表位特点 不同部位的表位,或诱导Th或诱导Tr(耐受原表位),可诱导或抑制免疫应答 5.抗原持续存在 长期只有第一信号,没有第二信号,易出现克隆无能、凋亡 * (二)宿主因素与免疫耐受 MHC相关 1.遗传因素 2.年龄 3.生理状态 胚胎期新生儿期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