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ppt讲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材料选择题的类型:
1、从选材形式来看:
——主要分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三类;
2、从考查要求来看:
——主要分为史实再现型、信息提炼型、因果判断型、比较型、程度型(最佳型)、揭示本质型、分析评价型、图表型、文史型等主要类型。
第一部分:题型及方法简介
二、材料选择题的基础要求
基础知识
三基: 基本能力
基本方法
三、材料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三审”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一审:限制词——明确考查的范围
二审:中心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
三审:关键词——明确考查的意图
2、“三辨”备选项:确定最后答案
一辨: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
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一、史实再现型
1.题型特点:
——通过引入历史材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要求考生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它是材料型选择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第二部分:题例及对策分析
2、能力要求:
——只要求对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史实作出准确的判断,考查历史学科最基本的再认再现能力。
3、解题方法:
——确定材料所反映的显性或隐性时间,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运用历史阶段特征解题。
4.高考典例:
【例1】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解析:
A项不符合题中“实行联盟”的要求。B项符合帝国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对中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时代特点,符合题意。C项和D项与题中“实行联盟”的要求不符。正确答案是B。
【例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和史实,排除A。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蛮夷”观念和“天朝上国”规制就受到冲击,答案B符合题意。
【例3】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解析】题干中时间1917年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提示我们,本题是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材料主要是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为基础的专制制度,以求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而并不是直指封建皇权。故答案A不准确但最容易误选。C答案中《临时约法》已经被袁世凯废除,而且捍卫《临时约法》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内容,故不合题意。倡导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口号,跟材料内容不相吻合。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材料,不难判断答案B为正确答案。
【例4】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战期间重大会战、战役过程及其战术等相关知识的考查。据材料信息可知,题中某战役运用是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兵力,打击敌人主力的的战术。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双方展开的一次大规模阵地战,是正面大交锋,显然不符合题中的战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针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主要作战意图是破坏华北日军的交通线。因此没有体现题中作战方针。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进攻而展开的一次伏击战,也不符合题中体现的战术。本题学生最容易误选B答案,因为题中体现的战术是毛泽东为首的八路军常用的战术。因此可以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