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部分.ppt

发布:2017-07-24约8.67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二、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人工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论述了“人工客体”等概念和改造自然界的内容;近代培根和斯宾诺莎等提出了“人为事物”等概念和创造自然界的观点;康德和黑格尔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论述了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化自然”等概念,论述了以实践改造自然界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古代中国创立了蕴涵着改造自然界思想的“五行说”,提出了“人胜天”、 “制天命而用之”等改造自然界的思想;到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了“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等概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二)人工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 1.人工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它们共同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天然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减少创造人工自然界的负面后果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人工自然观的技术基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采取技术、加工技术、控制技术、输运技术、通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等技术以及当代高技术和新技术。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三)人工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入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叉有社会属性;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四)人工自然观的意义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映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砚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生态学和目的论的视角主张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 2,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白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二)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三)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 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