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的调报告.doc.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
关键词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2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而我国每年可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平均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国内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企业生产和出口减速,吸纳毕业生能力有所减弱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同时大学生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地域趋同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摩擦性失业”的继续。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小组针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这一热点展开调查,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就业制度的改革与演变
在调查之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演变
指令计划分配阶段(1951-1984年):高等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
指导性计划分配阶段(1985-1989年):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填报志愿、高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毕业生有一定的选择权
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阶段(1989-1993年):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
自主择业阶段(1993年-至今):从“两包”到“两自”;从2002年起,国务院每年都颁发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文件。
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我国的就业制度不断地成熟,通过了解就业制度的演变历程,对于展望就业制度的发展前景,深化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大有裨益。
2.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毕业大学生和应聘单位,限于人力物力的不足,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之后经过本小组的整理和分析,对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形势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总结
关于应聘者的问卷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应聘者调查问卷共设有14个问题,总体来说涉及到应聘者基本信息、应聘者优势及劣势等自我认知情况、择业标准问题及对企业的期望值等方面。通过对问卷问题逐个分析,我们着重摘取了大家比较关心的自我认识的优势、想要的工资起点及标准和大学证书作用等问题作出阐释,结论如下:
1.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还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 要以市场需求和自身价值评估为标准,得出自己的工资起点为2000-4000元。
通过对工资起点要求的分析,联系应聘者提出工资要求的标准得出:应聘者自我认识的优势着重体现在学习成绩的优异和过强的专业技能两个方面,而对招聘单位提出的缺乏实习经历、眼高手低、职业稳定性差等当代大学生的致命缺点却浑然不知。所以应聘者只有从自身的或者说是大众的劣势出发,增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无疑在应聘中为自己赢得一张王牌。而应聘者根据对自身的认知情况及所处地域,一般选择2000—4000元的工资起点
2、应聘者在职业选择时以个人发展为第一目标,虽然学生理想主义的观念,但也符合年轻人拼搏发展的精神。
大部分大学生择业时主要注重企业的发展机会,暂时的经济低收入可以接受。这就同时要求企业增强自身魅力,以吸引广大就业人才,也只有如此企业自身才能日益壮大。同时,大部分应聘者希望在二线城市就业,普遍表示暂时没有能力接受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消费水平。
3、证书是在校大学生普遍的追求,但持有一到两个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也是招聘单位的期望。
考证问题着实让应聘者不知所措: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驾驶证均囊括手中,还需要什么?还需要多少?大多数应聘者除此之外还持有1—2个。证书多了,被认为没有方向感;证书少了,被认为没有所谓的能力。但是,针对本专业或者大众专业适当的考证有助于就业毋庸置疑。
总结来说:应聘者针对当前的就业现状持偏悲观态度,表面上看似比较踏实,希望自身先从底层做起。实则,应聘者对自身价值认知不明,存在自负和自卑心理。只有文凭能力经验都具备,才能在职场做到如鱼得水。
关于招聘单位的问卷分析
招聘单位对当代大学生存在质疑,以眼高手低和职业稳定性差最为严重。
问卷调查中有一个关于毕业生弱点的选择,企业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和职业稳定性差。因此,企业即使招不到员工,也会轻易招收前来的应聘者。
关于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归为能力的要求
专业不对口是普遍的,除了技术性工作,现在企业选人的第一标准已经不再是专业了,只要能力强都愿意择优录取。
企业是否要求应聘者专业对口
针对专业对口与否,在调研结果中,只有技术性工作的企业要求专业对口,大部分企业放松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