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挣扎的僵尸企业-2016-2-2.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僵尸企业一、僵尸企业的概念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企业是指依法成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商品经营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而僵尸企业已经没有盈利,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按照市场规律,本应退出市场,但由于获得政府和放贷者的“输血”而“僵而不死”。二、僵尸企业的提出历程2015年3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考察期间李克强总理指出不仅要降低创业门槛,让企业生出来,还要避免形成“僵尸企业”,要扶持它们,他们活下来、活的更好。2015年9月14日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吹风会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要清退一批国有企业,对“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要加大处置力度。2015年9月18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国企改革要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抓紧处置“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2015年10月8-10日广东调研期间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要加大淘汰僵尸企业力度,有效化解过剩产能”。2015年11月4日和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加大支持国企解决历史包袱,大力挖潜增效。”2015年12月3日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李克强重申,要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退出,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回升。要更大力度加快传统行业改造升级,选择部分重点行业,用好技术、安全、环保、能耗等标准,加大政府引导和金融支持,尊重市场规律,推动兼并重组,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退出,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回升。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主持召开的提出,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目标是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2015年12月11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指出,未来两年将通过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央企集团层面和行业板块兼并重组,减少重复投资。逐步退出低效领域,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等措施促进中央企业提质增效。2015年12月24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强调2016年要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分业施策调整存量,抓紧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协调出台扶持措施,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积极推进破局性、战略性兼并重组。2016年1月12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2016年相关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将围绕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处置“僵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国资监管、强化监督、推进“双创”等七个方面全面部署。其中,处置“僵尸企业”是重中之重。三、僵尸企业与落后产能的关系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都将资源配置在低效部门,应该退出市场。落后产能的突出特点是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质量低下、安全生产无保障。“僵尸企业”的突出特点是竞争力低下,既有工艺技术设备落后的原因,也有管理落后、债务沉重、社会包袱重等原因。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属于落后的产能,要坚决予以淘汰,或者通过国家给予相应的引导政策,逐步退出市场;不属于落后产能的,或者通过剥离、改进管理、债务重组、减轻包袱等措施提升效率,获得“重生”。四、僵尸企业的成因僵尸企业的成因可分为两段,一段令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另一段助其继续幸存的原因。4.1 令僵尸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1 计划经济和战备经济的遗留问题在计划经济、战备经济时期兴建的许多企业,并非按市场经济要求配置资源,潜藏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沦为僵尸企业的基因。在后来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这些企业一部分成功转型,一部分被市场淘汰,但仍有一部分企业或因经济过热,市场需求旺盛;或因政府优惠和救助;或因市场经济初期容易寻租,便于野蛮生长等原因得以幸存。而目前经济下行、市场环境变化,这些企业各种问题陆续暴露,最后陷入困境。2 经济过热催生的产能过剩目前僵尸企业多属产能过剩行业,而产能过剩的原因,一是政府片面追求高速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发展模式。高投资刺激部分产业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严重产能过剩;二是在GDP至上和土地财政推动下,房地产业的畸形增长,拉动了相关产业的产能扩张。三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不是以效益而是以规模作为发展目标,在“做大”的冲动下盲目扩张。四是各级政府以政治压力、行政指令和政策鼓励推动治下的企业投资建厂、大干快上。加上狂热的招商引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