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欣赏与实践论文.pdf
中国民间音乐欣赏与实践论文
——浅议《黄杨扁担》
对于一位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我总在好奇,流行歌和流行歌手,民族歌
和民族歌手,甚至到了最伟大的音乐家类似肖邦或者查理得克莱曼得,那些做音
乐的人儿究竟怎样才是称得上好音乐。一直我们凭感觉来判断他们或者自己的歌
唱,不会关注其歌唱手法和风格,或者看一场电视的盛大音乐会,也不懂那陶醉
得如痴如醉的指挥家为什么要有这样指挥的动作,那指挥的动作在我看来还挺吓
人的。
但是,经过上音乐欣赏选修课的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以及音乐的发展史。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
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
也会黯然失色。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
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
修课。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
心理倾向。
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除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古人云:情动于衷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老师也经常帮同学们打拍子带领大家
一起唱那些经典的民歌,极大得调动了我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了我们的音乐欣
赏能力。给我们以乐的感觉,美的感受,培养我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
乐的能力,激发了我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让我们真正的感受美、体现美,在艺术
的空间中尽情邀翔,驰骋。
通过学习音乐欣赏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中国的56个民族中,出现
了不少民歌。民间音乐是人们在生活、劳动、节庆、娱乐中需要表情达意,随即
产生了各种口头创作或即兴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作品在流传过
程中不断得到演唱(奏)者的即兴加工,从而产生许多变体与体裁样式,使其巧
妙的与本地域文化相适应,它是群体创造的成果。
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知道原来
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老师的讲课后我才知道原来听一曲音乐
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己现在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是学音乐的专业学生一样,在欣赏歌曲时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
理念,比普通人高一层境界。就拿老师给我们听的《梁祝》来说吧,以前就如老
师所说的就会听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没在意那里面的内涵和动人的爱情故事。而
现在就不一样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刚上课不久老师教我们唱的《黄杨扁担》,我记得那会老师
布置的作业就让我们下课后自己去学,原以为上课会让我们站起来唱,所以学了
好久,但还是学不会,所以对其印象很深,今天我就借此机会对《黄杨扁担》做
些浅谈。《黄杨扁担》是一首四川秀山花灯调,表现了小夥子挑担到酉州送米,却
兴致勃勃地观察酉州姑娘梳头打扮的情景。歌词俏皮风趣,四川民歌特有的衬词
更增添了歌词的幽默感:“黄杨扁担软溜溜哇(姐里哈里呀),挑一担白米下酉州哇
(姐呀姐呀)下酉州哇(哥里哈里呀)。”乐曲以强劲的全奏刻划小夥子彪悍的形象,
中段以一首山歌的二重唱表现年轻挑夫休憩是时悠然自得的神态。
以下就是我对这首歌做出的一些浅议以及感想:
一、从歌词和曲调的组合来看,《黄杨扁担》不是发源于酉阳的民歌
其实,从这首歌的歌词看,词中有“黄杨扁担闪悠悠,挑担白米下酉州”,
作者就凭词中有一个“酉州”二字,就断定是酉阳民歌,这是不对的。酉州即酉
阳,说起来是有道理,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本是酉州人,我还用得着下酉州吗?
比方来说,我是贵州人,我唱歌时说,“挑起白米下贵州”,显然犯了逻辑错误。
如果你唱“挑起白米下四川”,那我敢肯定,你不是四川人,而是贵州人,四川
人本身就在四川,还说下四川不就成了笑话吗。同样,“挑担白米下酉州”也可
以肯定唱歌人不是酉州人,说是秀山人,可以,说是贵州沿河人,也可以。既然
唱歌的人都不是酉阳人,还怎么能肯定地说是“一听便知”是发源于酉阳的民歌
呢?从“下酉州”说明歌者应该是在酉州的上游,可以用某条河流为标准,也可
以用山脉的位置为标准。以河流(乌江)为标准,酉州在沿河的下游,那么这首
歌是源于沿河的民歌,如果从山脉(武陵山)为标准,那么这首歌就应该是秀山。
有文章说民歌《黄杨扁担》在小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