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docx

发布:2023-09-25约2.4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1年,美国科学家贾里米里夫金出版了《第三次劳工》。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发明与创新:第三次劳工》一文。“第三次劳工”的概念从未结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 主要是指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引领并孕育的新一轮工业革命, 不仅包括“制造业数字化革命”, 而且包括“能源互联网革命”, 还将包括生物电子、新材料和纳米等技术革命。类似前两次工业革命, 随着新技术创新在多产业显现并加速扩散应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看, 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但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经过多年开发利用不仅面临着枯竭, 而且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 新技术革命浪潮应运而生, 其核心之一就是要解决资源和能源枯竭及其生态问题, 所以有学者甚至认为这次技术革命浪潮是以绿色技术革命为主要特征的。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战略制高点上, 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正在加快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替代传统能源上已初见成效。 从工业化进程看,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使用机械生产替代人的劳动, 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但与前两次比较, 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一个重大差别, 就是用机器替代脑力劳动, 并在更大程度上替代体力劳动。在过去30年里, 信息技术革命日益向智能化迈进, 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物流、服务和家务劳动等领域的广泛使用, 越来越把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预见, 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发展, 人类社会将走向智能化。 纳米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 其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 并根据需要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与分子制造出新的物质。目前, 超导、生物医用、光电子等新材料层出不穷, 纳米技术方兴未艾, 不仅使原有的劳动对象发生了质变, 而且大大增加了新的劳动对象。特别是, 纳米技术通过3D打印, 采用“添加式制造”方式, 能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降低到传统生产方式的1/10, 大幅度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与前两次一样,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长达六七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创造性“毁灭”过程, 它在诱发一系列技术创新浪潮的同时, 将导致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 从而使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彻底重构。 随着机器人性能的改善, 机器人的单位产出成本将有可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比廉价劳动力的成本还要低廉, 大量重复性劳动岗位将被机器人替代, 一部分体力劳动者将从制造业等部门中淘汰出来。目前, 全球机器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比例已高达33%。机器人的大量采用, 不仅将抑制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提高, 而且将导致大量体力劳动者的失业, 很有可能阻断发展中国家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在使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失的同时, 也将使机器人、可再生能源、新材料、3D打印机、纳米技术、生物电子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新的主导部门, 这些产业在装备制造、产品研发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中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使单纯的体力劳动者更加难以生存。更重要的是, 如果一个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主导部门的核心技术上不能取得国际领先地位, 那么它原先在传统工业上的国际竞争优势最终也将会丧失。这是因为, 每一项技术革命的重大作用远非局限于新兴产业部门, 它还将通过组织创新与自身所创造的新型通用技术的共同作用, 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使这些产业的生产率发生跃迁。这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最终丧失“世界工厂”优势地位的根本性原因。 前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以集中化的工厂生产为基础, 并采用中央集权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的生产方式, 大权掌握在少数工业巨头手中。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 随处可见的可再生能源由数百万自我生产并将盈余通过能源互联网进行整合和分配的生产者, 代替了石化能源巨头控制和操纵能源生产与分配的生产方式。与这种可再生能源新的生产方式一样, 以3D打印为基础的数字化生产可以使每个人都成为生产者, 从而出现了“社会制造”的生产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建立家庭式工厂, 通过在线交流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与传统工厂经营模式不同, 在新型智能化工厂帮助下, 网络用户不需要生产车间就可实现设计的量产和销售。这种分散式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将更有助于实现经济民主、改善收入分配和生产社会化。 目前, 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是“集中生产、全球销售”的生产组织模式, 大量食品和制成品从遥远的发展中国家运销到发达国家, 在这种长距离运输中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