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生态学-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谢谢! 第二次合并后的4×4欧氏距离距阵 第三次合并后的3×3欧氏距离距阵 2.449 3.159 4.374 2.989 1.732 1 6 2 3 4 5 6个样方组平均法的聚合树状图 4.2 生物群落的排序 排序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相互关系。 排序类型 直接梯度分析: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即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序位,又称直接排序,或梯度分析 间接梯度分析: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称间接排序,又称组成分析 (1)直接梯度分析 直接梯度分析用来展示有机体沿主要的环境因子梯度的分布,是群落学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用来测度的变量可以是直丰富度、生长型 、第一性生产力以及抽象的数学度量;环境因子可以是水分、热量、高度、盐分,以及几个环境度量的综合指数等。 另外还有如:用与坡向垂直设置的样带,将坡向从深谷到南坡分为多个级,将样带中的树种分多等,计算样带的湿度指标,然后在高度对湿度的二维空间中排序。 (2)间接梯度分析-主成份量分析(PCA法) 主成份量分析 将一个综合考虑许多性状的问题,在尽量少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找出少量几个(1-3个)主成份量,然后将各个实体在一个2-3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从而达到直观明了地排序实体的目的。 a b c d e f ●B ●A ●D ●C 0 0 ● D ●A ●B ●C y x a、b、c、d、e、f为属性,A、B、C、D为实体;x、y为代表综合信息的2维,即主成份维。(右图为示意图) 主成分分析 根据Y1结果,样方排序由大到小为:样1、样2、样4、样3、样6、样5 水分条件 盐分条件 PCA法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 1、PCA指示用于原数据构成线性点集的情况。对于分离的点集,PCA的结果还有助于形象地分类样方点。但对非线性的点集,诸如马蹄形的,PCA却无能为力。 2、如果原始数据对各性状的方差大致相等,而且性状的相关又很小,就找不到明显的主分量。此时取少量主分量所占的信息比例较低。 第5节 主要群落类型及其分布 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可分出水生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与淡水生物群落)和陆地生物群落。 5.1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1. 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分布的因素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海陆分布;大气循流和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的差异所导致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及其季节分配,亦即与此相联系的水热状况。 2. 陆地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左右,或每升高180米,气温下降l℃上下。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达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更替,有人称此现象为垂直地带性。 一般讲来,山麓分布了当地平原上的生物群落类型,更高一些,它们被更加中生和对温度要求较低的类型所代替,垂直带谱大致反映了不同生物群落类型沿纬度方向交替分布的规律。 热带雨林:分布在地球赤道及其南北的热带湿润区域,气候为高温、多雨、高湿型。生物多样性丰富,属木本植物森林。物种组成上,有许多物种分属不同的科属。常常以龙脑香科、蝶形花科、梧桐科、紫金牛科、茜草科等植物为主。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这种植物分布于热带亚洲、热带非洲和热带美洲的海岸、河口、海滩上。我国的红树林植物有12科27种,常见其中的一种组成单优势群落,或数种混生在一起。群落一般高6~15m呈深绿色,枝叶密布,气根丛生。红树植物为物有的“胎生植物”,即红树上悬挂着既像果,又不是果,既像枝,又不是枝的一些棒状体,其实这些原来是一株幼苗。 5.2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 季雨林、稀树乔木林和多刺疏林: 季雨林 多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以印度、缅甸中部、我国南部为典型。这类群落的特点是植物种类不及雨林多,优势树种在旱季末期有落叶的趋向,生长期都集中在雨季,林内藤本及附生植物都比较稀少。季雨林是紫檀、黄檀、蔷薇木、柚木等名贵木材的原产地。 稀树乔木林的基本特征是乔木稀疏、矫生、树冠不整齐、生长不茂盛、干旱落叶。树叶常为羽状,有时叶柄膨大而绿色,以便落叶后仍可进行光合作用。 多刺疏林 在热带干旱时期更长的条件下发育起来,为旱生的一类热带木本群落。多分布在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群落由旱季落叶的乔、灌木组成,叶常为羽状,植物体多刺。常见的树种有金合欢、柏拉木、巴荆木等。 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朝鲜南部、日本、美国东南部等。其属于亚热带气候。本群落由樟科、壳半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的常绿组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