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复习大纲99.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2011第二学期《机械原理》复习大纲
考试时间:20周周一下午(2011.7.4)15:00-17:00
考试题型:
一、选择题(2*15=30分)
二、 填空题(1*10=10分)
三、计算作图题(共60分,7小题)
主要内容:
第2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
(1)需掌握的基本概念:构件、运动副、低副、高副、转动副、移动副、平面高副、运动链、原动件、从动件、机构的自由度、基本杆组
(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机构的原动件数目等于自由度数目
(3)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主要涉及的运动副有: 平面高副、转动副、移动副
计算公式: F=3n-(2pl+ph -p′)- F′
其中 n 为机构中活动构件的个数, pl 为机构的低副个数总和,ph 为机构的高副个数总和,p′为虚约束个数,F′为局部自由度个数。
计算时的注意事项:复合铰链、同一运动副、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例题:
第3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需掌握的基本概念:速度瞬心、相对瞬心、绝对瞬心、三心定理、N个构件组成的机构的瞬心总数K= N(N-1)/2
(2)瞬心的位置如何确定(要求会作图)
(3)利用速度瞬心法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已知原动件的角速度,求从动件的角速度。
求解方法:首先根据已知条件,作图找出相对瞬心P13 的位置,然后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注:计算完大小后,还需判断从动件的转动方向,用箭头形式标注在原图上)
(4)利用矢量方程法图解法进行速度以及加速度分析。
第8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需掌握的基本概念:机架、连架杆、曲柄、摇杆、连杆、机构的倒置、逆换 等
(2)掌握常见的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
(3)了解常见的四杆机构演化的方法:
改变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尺寸、改变运动副的尺寸
选用不同的构件为机架、运动副元素的逆换
(4)掌握四杆机构具有曲柄的条件(杆长条件和最短杆条件),并能学会根据四杆机构的基本尺寸判别四杆机构的类型。
A 杆长条件: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B最短杆条件: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
(5)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急回运动:
急回运动的概念,极位夹角的概念及作图(参见教材第117页 图8-26)
行程速比系数K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意义
(6)铰链四杆机构的传动角和死点
掌握压力角、传动角、死点的概念、死点位置出现的条件
曲柄摇杆机构最小传动角γmin出现的位置:曲柄与机架共线的两位置之一,并能学会作图。(参见教材第119页 图8-29)
当机构处于死点位置时,传动角为0度。
第9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掌握凸轮机构的组成(凸轮、推杆、机架 三个主要构件组成的平面高副机构)、凸轮机构的常见类型;
(2)掌握专业名词的基本概念:基圆、基圆半径、推程、推程运动角、远休止、远休止角、回程、回程运动角、近休止、近休止角、推杆的行程 (参见教材第153-154页 图9-8), 并且要学会作图表示。
(3)掌握推杆各运动规律的特点(相比较)
一次多项式运动规律(等速运动规律):
在运动开始和终止的瞬时,加速度无穷大,有刚性冲击。
二次多项式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规律):在始、中、末三瞬时有柔性冲击。
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既无刚性冲击,又无柔性冲击。
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简谐运动规律):在始、末两瞬时有柔性冲击。
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摆线运动规律):既无刚性冲击,又无柔性冲击。
(4)掌握图解法设计凸轮廓线(反转法)的基本原理及作图步骤
(注意:理论廓线与实际廓线的关系)
(5)掌握凸轮机构压力角的概念,并会作图表示。
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
(2)掌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的含义、节点、节圆的概念、两齿轮作定传动比传动的条件。
(3)掌握并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形成及特性(5个)、渐开线上某点的压力角的概念、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定传动比传动、可分性、正压力方向不变)、啮合线(与公法线、基圆的内公切线是同一条直线)的概念;
(4)掌握标准齿轮的含义及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及主要几何尺寸的计算,包括:模数、压力角、分度圆/齿顶圆/齿根圆/基圆 直径、分度圆齿厚和齿距(见表10-2)
(5)掌握一对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
两齿轮的模数m和压力角α分别相 = B1B2 /pb ≥1
掌握重合度的意义(参见教材185页)
第十一章 齿轮系及其设计
(1)掌握基本概念:
定轴轮系、周转轮系、行星轮系、差动轮系、太阳轮、行星轮、行星架、基本构件、复合轮系
(2)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大小计算和方向判断)、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和复合轮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