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知识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话语范式——以1930—193.pdf

发布:2018-04-21约2.89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23 学界观察 □韩 晗 (武汉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00) 【内容摘要】本文考察了对于 1930-1937年的《武汉大学文哲季刊》重读的学术价 值,分析了该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公共交往的三种话语范式。在分析的过程中 并对该刊所发表文章、作者群以及撰稿意图做了分类与考察。进而认为在当时中 国社会语境下,三种话语范式与时代语境结合导致了两个重要公共交往现象的产 生:实用理论成为译介主潮与时评的兴盛。 【关 键 词】季刊;知识分子;公共交往;话语范式。 【作者简介】韩 晗,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 理事,第五届黄石市青联委员,西南民族大学校友总会理事。 作为一份存 内学术史界与文学史界一直缺乏对《季刊》 在时间较早且由 做足够的重视与研究。 大学独立办刊的 无论是大陆学术界,还是台湾学术 人文社科类学术 界,尚无一篇关于《季刊》的专门研究论 刊物,创刊于1930 文[],对于《季刊》亦只限于对于某些刊载 年的《武汉大学文 过的具体文章引用,而且这些引用仅限于 哲季刊》(下文简 朱东润《司空图诗论综述》、胡适《三年丧 称《季刊》)在中国 服的逐渐推行》等名文,而这些引用者部 现代学术史上本 分都是从朱东润与胡适的文选中“二次转 应有着颇为特殊的意义,但从研究现状上 引”,而非直接从《季刊》直接援引而来 (左 看,与《复旦学报》(创刊于1917年)、《燕京 上图为《季刊》封面)。 学报》(创刊于1927年)、《暨南学报》(创刊 从学术史的角度上看,对于 《季刊》 于1936年)以及《东吴学报》(创刊于1905 的解读并非只限于对于具体一所大学或 年) 等同时代重要的人文社科学报不同,国 一份期刊的研究,而是侧重于对于上个 165 2010/23 学界观察 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史诸多现象的个案 学校长期间,武汉大学发展到了其第一个 考察。毕竟作为国内人文社科学术重镇的 高峰,尤其是其文科学群领军国内文史哲 武汉大学,其社科学报必然有着较强的反 研究界,云集了闻一多、黄侃、谭戒甫、郭 映与说明能力。 斌佳等一批人文社科顶尖学者,形成了名 本文之所以选择 1930-1937年的《季 副其实的“中南文科重镇”。 刊》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当时的中国学术史 但与全国其他同类大学相比,武汉大 本身有着非常特殊的研究意义。随着1937 学尚无一份成规模的文科学报,作为法学 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国内知识分子阵营开 家的王世杰通过对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与 始呈现出了分化瓦解的倾向,公共交往的 东吴大学等高校的比较考察,决定在武汉 内部秩序开始因为党派、意识形态的分歧 大学兴办一份文科学报。 以及战争而遭到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