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中国画 教学设计 (4).docx
第一课中国画教学设计(4)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例选自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画——动物》,教材以精美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画的分类、特点以及表现手法,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课例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对中国画有基本的认识,学会简单的绘画方法;第二课时进行创作练习。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例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对中国画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能够运用毛笔描绘出动物的形象和特点。
难点:理解中国画的线条变化和墨色运用,以及如何把握动物的神态和动态。
解决办法:
1.讲解示范:教师通过示范讲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模仿。
2.视频资料:播放中国画技法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线条变化和墨色运用。
3.图片分析:展示不同动物的画作,分析其神态和动态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绘。
4.练习指导:提供练习题目,教师逐一指导学生的画作,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画作和经验,相互学习和借鉴。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框架。
2.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绘画过程,引导学生直观地模仿和学习。
3.互动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强课堂互动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投影仪展示画作、教学视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2.网络资源: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3.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画家徐悲鸿的名画《骏马图》,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觉得这幅画中的马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引发思考。
2.讲授新课(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画的起源、分类和特点,重点讲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如毛笔的使用、线条的变化、墨色的运用等,并通过示范画一只简单的动物形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模仿。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供练习题目,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笔墨技法,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期间,教师逐一指导学生的画作,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在绘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增强师生互动。
5.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和表现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自主选择一个动物形象进行绘画创作,要求体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和特点。教师在课后收齐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通过导入、讲授、巩固、提问、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起源、分类和特点,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如毛笔的使用、线条的变化、墨色的运用等,能够运用所学技法画出动物的形象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学会如何运用笔墨技法表现动物的形象和特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对中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绘画实践,学生能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4.创新与拓展: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技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动物画作。此外,学生能够通过课后作业,继续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线条的运用
题目:请用线条表现以下动物的特征。
动物1:猫咪
动物2:狗狗
动物3:猴子
答案:
猫咪:用细腻的线条描绘出猫咪的毛发,注意线条的流畅和变化。
狗狗:用粗犷的线条描绘出狗狗的毛发,强调线条的对比和节奏感。
猴子:用灵活的线条描绘出猴子的毛发,注重线条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