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_高血压心脏病解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及治疗 病理机制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血压长期升高使左心室负荷逐渐加重,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和扩张而形成的器质性心脏病。 病因 高血压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各型高血压达到一定的时间和程度使左室负荷加重,继而发生左室肥厚、增大或/和功能不全者,均可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临床分期 根据心功能变化情况可分为: 1、心功能代偿期 2、心功能失代偿期 根据心室肥厚喝扩大的程度可分为: 1、对称性肥厚 2、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3、扩张型肥厚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一般不典型,病人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如心悸、头痛等,这些症状主要是高血压的一般症状,无特殊性。 随高血压病程的进展,左心室肥厚扩大,心脏收舒功能减退,病人逐渐出现左心衰竭。 左心衰主要表现为: 1) 出现疲劳、气喘、心悸、咳嗽、咯血等症状; 2) 平卧时出现气急,坐起后即好转; 3) 活动量不大,但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患者可在睡梦中惊醒。 体 征: 早期只有无其他明显体征。 在左心室扩大阶段,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样心尖搏动,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第一心音增强,主动脉 瓣区第二心音呈高亢金属调; 病程进一步发展,当左心室明显扩大,主动脉瓣亦发生粥样硬化病变时,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水波样杂音,可闻及第四心音及各种心律失常如心房纤颤、早搏等。 辅助检查 典型高心病X线表现:主动脉除扩张外,主动脉延伸迂曲,主动脉弓上缘可达或超过胸锁关节水平,主动脉结明显向左突出,心腰显示凹陷。成为典型的“主动脉型心脏”。 多年高血压后左室有向心性肥厚,故早期不易看出。 心电图 高血压性心脏病表现为:1. 左室高电压的表现:(1) V5或V6的R波2.5mV或V5的R波+V1的S波4.0mV(男性)或3.5mV(女性)。(2)Ⅰ导联的R波1.5mV,aVL的R波1.2mV,aVF的R波2.0mV或Ⅰ导联的R波+Ⅲ导联的S波2.5mV。2. 额面心电轴左偏,但一般不超过-30o。3. QRS总时间0.10s(一般不超过0.11s)。4. 并存ST-T改变,ST-T向量与QRS最大向量常呈对向的趋势。在左心室高电压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阳性指标之一,一般可以成立左室肥大的诊断。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单侧心室或双侧心室肥厚扩大,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返流、射血分数降低等。对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MRI) 可环绕心室中心长轴提供可重复性的左室容积和心肌重量的三维数据,可直接显示心肌肥厚的程度,部位和形态,对于评价患者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高血压病史。 2.临床表现。 3.左室肥大证据:体征、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鉴别诊断: 肥厚型心肌病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治疗原则 1.持续、稳定控制高血压。 2.保护心脏结构及功能。 3.治疗心功能不全。 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持续、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是防止本病的最根本性方法。 2.应首先选用“A(动脉)”项降压效果稳定、持续和具有显著心脏保护作用的药物,如β-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或钙拮抗剂类。 3.心功能衰竭期的治疗强调降低后负荷,即扩血管药物尤其是动脉扩张剂的使用。适当配合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及利尿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