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骨伤科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26约3.33千字共6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73年,Marcus分为6期; 1977年,Ficat和Arlet提出4期分类体系; 1979年,Pennsylvania大学制定了一个股骨头坏死评估和区 分的定量体系; 1984年,Steinberg分为6期,可正确评估疾病的进展或消退; 1992年,ARCO建议4期新的国际分期方法。 1992年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以Ficat与Arlet的4期分类法 为基础,参阅Steinberg法对病变进行定量计算,结合日本 学者对病变部位及范围的确定,建议一个新的国际分期方法: Ⅰ期:骨扫描和(或)MRI异常,按病变部位分内侧、中央、外侧 ⅠA-轻度(<15%的股骨头受累) ⅠB-中度( 15% ~30% ) ⅠC-重度(> 30% ) Ⅱ期:X线片股骨头模糊、囊肿形成、骨质疏松和硬化改变, X线片及CT无股骨头塌陷,髋臼正常,骨扫描及MRI 均有异常,按病变部位分内侧、中央、外侧 ⅡA-轻度(<15%的股骨头受累) ⅡB-中度( 15% ~30% ) ⅡC-重度(> 30% ) Ⅲ期:软骨下塌陷(新月征),按病变部位分内侧、中央、外侧 ⅢA-轻度(<15%的关节面)或股骨头塌陷<2mm ⅢB-中度( 15% ~30% )或股骨头塌陷2~4mm ⅢC-重度(> 30% )或股骨头塌陷4mm Ⅳ期:X线片关节面塌陷,关节间隙狭窄,髋臼缘硬化、囊肿形 成、骨赘增生按病变部位分内侧、中央、外侧 INFH的临床诊断 病史 症状 体征 影像学 实验室 检查 对长期服用激素者应定期作MRI或ECT检查直至停药后至少 一年以上; 对一侧股骨头坏死者,另一侧应高度怀疑,并作相应检查; 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CT、MRI、同位素骨扫描为早期 诊断带来可能; 1. 恢复正常行走后再次疼痛 2. X线片显示股骨头密度持续增高 3. 内固定术后3月ECT检查股骨头呈现“冷”区 对成年男性发生髋、膝疼痛,如有酗酒史,必须排除股骨 头坏死,及时作X线及MRI或ECT检查; 对股骨颈骨折愈合后患者,有下列表现者,应警惕发生股 骨头坏死: 实验室检查血脂增高。 INFH的鉴别诊断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髋 关 节 骨 性 关 节 炎 髋 关 节 结 核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髋 臼 发 育 不 良 肿 瘤 男 30岁 双股骨头坏死 女 67岁 双髋原发性 骨性关节炎 INFH的治疗 治 疗 原 则 病 因 治 疗 中 药 治 疗 辅 助 治 疗 手 术 治 疗 牵 引 治 疗 综 合 治 疗 临床医学于波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剂在房颤中的应用颅内非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基础医学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的临床指引泌尿生殖道感染衣原体检测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概 述 病 因 病 理 临 床 表 现 诊 断 鉴 别 诊 断 治 疗 预 后 康 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schemic Necrosis of the Fem- oral Head,INFH)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指由于不同 的病因,导致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以骨细胞为主的股 骨头内活性成分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 发病机制研究假说较多,但无一种能完全解释股骨头坏 死的整个发生和发展过程,其治疗尚无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早 期治疗方法,中医药对其有积极作用。 世界骨科领域三大难题之一,临床常见,发病率呈逐 年上升趋势; 好发于20--50岁的中青年,男性多见。患者髋关节疼 痛,行走困难,丧失劳动能力; 早期诊断与治疗十分困难。 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 重经济和精神负担; 发病后相当时间缺少症状; 早期疼痛可远离髋关节; 原有疾病干扰; X线片难以显示早期坏死。 中医病因病机 INFH属中医学“骨痹”、“骨蚀”范畴。 创伤后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脉络瘀阻,骨失濡养; 肾阴不足,肾水亏乏,水不胜火,热伐其精,髓减骨 枯,或肾阳不足,失却温煦,肾不主骨,髓失所养。 平素嗜酒,过食肥甘或长期服用激素,或内积宿疾, 致湿热蕴结,脉络堵塞,筋骨失养; 病 因 创伤性因素 非创伤因素 皮质激素 其他因素 Gaucher病 股骨颈骨折 髋 臼 骨 折 髋关节脱位 血 友 病 妊 娠 避 孕 药 物 酒精中毒 减 压 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