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思修第六章(法治理念).ppt

发布:2016-12-24约3.03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它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也是人们维护法律权威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 理念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 1.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 弄清楚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弄清楚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 2.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依法治国”理念概括出这个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要义; “公平正义”理念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追求。 3.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依法办事的意识越强烈,越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 基本内容 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变化。 依法治国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执法为民 包括三项要求:一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法律主体地位;二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利;三是执法的过程和方式符合法定要求,多用说服教育、调解疏导等手段。 3.公平正义 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执法是公平正义的保障;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是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二是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4.服务大局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保障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局,是全体人民摆脱贫穷落后,最终走向小康和共同富裕。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法律,同时党也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直接延续,而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批判吸收。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关系 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中的有益思想和观点,如人们主权、人权保障、权力制约、法律平等、正当程序、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借鉴作用,但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3.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4.正确认识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是统一的。一方面,不能不顾大局去孤立地看待、推进法治工作;另一方面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去服务大局。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 思维方式 一、 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 含义和特征 1.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治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判断标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 2.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 法律至上。 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 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人权保障。 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司法救济。 正当程序。 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二、 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1.正确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2.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权利是公民与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