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谏太宗十思疏》实用课件解析.ppt

发布:2019-05-02约6.22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19 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 。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 求:要求,需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长:生长。 固:使动,使……牢固。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浚(jùn)疏通。 德义:恩德,恩义。 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原文: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 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指望。 厚:丰厚。 下愚:最愚笨无知,自谦。 于:介词,对 况:何况。 明哲:明智,贤能的人; 哲:聪明,有才能。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翻译: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当:通“掌”主持,掌管。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势。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 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 戒:戒除。 以:第一个是动词,用; 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 第一段:反复说明人君要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