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上8辛亥革命.doc

发布:2020-02-21约1.9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 程 导 航”课 时 教 学 计 划 主备人:王叶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 共几课时 1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 帮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使学生认识革命的必然性和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革命及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质疑历史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1、早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2、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3、如何理解“民族、民权、民生”? 4、讲述武昌起义的过程。 5、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程预设 导航策略 调整反思 导入新课 学生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争着回答。这节课就学习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1.兴起)学生答出:1894年在檀香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 学生讨论这个纲领的性质,学生踊跃参加课堂讨论, (2.发展)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革命派团体,多名学生作答,由学生评判谁答得更确切; 教师向学生讲清楚“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的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 学生讨论分组发言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盟会的成立,大大地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高潮)学生表演武昌起义的过程。多媒体显示大背景:《武昌起义》。理解什么是辛亥革命。 通过认识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性质掌握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 (4.结局)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被袁世凯窃取。 (5.历史意义) 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课堂小结 孙中山建同盟,三民主义作指导, 兴民族争民权,改开土地为民生。 武昌起义震华夏,辛亥革命创民国; 推翻清朝帝制结,民主共和人民心。 让一位身着中山装的学生走上讲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同学穿的是什么款式的服装?” 展示夏威夷风光图片或者风光片片段,让学生以快速抢答的形式回答在1894年孙中山在这里创建了什么组织? 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图,指出兴中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纲领。 总结: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为理解同盟会纲领作铺垫。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光复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这时怎样做才更有利于革命的发展? 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答案: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纲领的通俗话的解释。然后对应着以上理解。 指导学生理解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的关系,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对照讲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后者是对前者的阐述和完善,是另一种表达方式,没有实质的差别。 显示34页课本插图,要求学生理解并从课本找出它包含的含义、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清政府名存实亡,奠定了政治基础。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为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各省代表集会南京,奠定了组织基础。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清政府名存实亡。 多媒体显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一系列措施并稍作分析,理解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评价辛亥革命作伏笔。 讲到这里,话锋一转,提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谁窃取了? 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标是什么? 电脑显示孙中山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 为什么说“革命尚未成功”?你怎样评价这次革命?你从中学习到了哪种精神? 百折不挠锐意进取 作业设计 随堂练习:P20 1----11 课后作业: 12------15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