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新煤矿安全评价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灵新煤矿为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是根据灵武矿区总体规划首开的国有重点大型煤矿。始建于1989年8月,成立于1990年12月,按照一次设计分期建设小井起步,大井集中的矿井建设方针,先后建成了灵新一采区、二采区、三采区,1999年10月23日大井正式移交生产。
灵新井田南北走向长11公里,东西倾斜宽2.5公里,井田面积约28平方公里,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分开采,水平标高为+1050m。井田整体为向斜构造,煤层平均走向13°,煤系地层厚355.6米,含煤37层,主采煤层分别为二、六、十四、十五、十六号煤。煤种主要为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挥发、高热量、高化学性不粘结煤是良好的工业动力用煤,锅炉用煤、气化用煤、民用生活煤和化工原料。已探明储量4.26亿吨,截止2005年末矿井剩余储量3.9亿吨,可采储量2.7亿吨,剩余服务年限42年。灵新煤矿设计井型为240万吨/年,2006年矿井核定实际生产能力为330万吨/年,2005年实际生产原煤358万吨。
矿井开采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六证的编号分别为:采矿许可证编号为1000000420075,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为〔2005〕003,煤炭生产许可证编号为G3003005002,工商营业执照编号为6400001902698,矿长资格证编号为0640045,矿长安全资格证编号
一、矿井安全环境评价
㈠生产系统
1.矿井开拓系统
灵新煤矿采用斜井开拓、单水平上下山分层开采,在+1050M水平设轨道运输大巷及皮带运输大巷,服务于矿井整个生产采区。矿井设计有七个采区,+1050M水平以上共设计有五个采区,分别为一、二、三、四、五采区;+1050M水平以下共设计有二个采区,分别为六、七采区。现生产采区分别为一、二、三采区,在建采区为四、五采区。目前矿井共有十条井筒服务于生产,其中:一采区设有“三进一回”四条井筒,三条进风井筒分别为1#副井、2#副井、主皮带井,回风井筒为1#风井,各井筒净断面情况是1#副井为12.2M2,2#副井为7.7M2,主皮带井为12.7M2,1#风井为6.6M2;二采区设有“二进一回”三条井筒,二条进风井筒分别为副井、主井,回风井筒为2#风井,各井筒净断面情况是副井为7.0M2,主井为9.0M2,2#风井5.6M2;三采区设有“二进一回”三条井筒,二条进风井筒分别为三采区轨道上山、三采区皮带上山,回风井筒为3#风井,各井筒净断面情况是轨道上山为8.5M2,皮带上山为8.5M2,3#风井为7.8M2。采区巷道断面均符合运输及通风等基本要求,维护量较小,可维护程度较高。
现我矿有三个生产采区,均采用斜井片盘开拓方式,一采区有1个综采工作面,2个掘进工作面;二采区有1个采煤工作面;三采区有2个综采工作面,2个掘进工作面。矿井采、掘工作面机械化程度高,用人少,综采工作面最多工作人员为23人,掘进工作面最多工作人员为10人。我矿属于煤层群开采,采区内分区段两翼跳采,开采顺序为采区内先上区段后下区段、先南翼后北翼,在区段内先上部煤层后下部煤层。一采区利用布置在16煤底板岩石中的一、二号副井分别作为主、副井,通过区段石门与各煤层联系;二采区利用布置在2号煤层中的采区胶带上山和轨道上山分别作为主、副井,通过中部车场与各区段工作面相联系;三采区利用布置在16号煤层中的采区胶带上山和轨道上山分别作为主、副井,通过中部车场与各区段工作面相联系,各采区生产系统均已开拓到位。回采工作面采用大剥皮的方式开采及间隔区段(或煤层)跳采的开采顺序。根据灵新煤矿煤层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各煤层均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煤工作面的布置方式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进行布置,第一区段工作面的倾斜长度在195米左右,走向长度在1200米左右,其它区段工作面的长度一般在170米左右,走向长度平均在1200米左右,回采巷道均通过顶板绕道进入煤层且布置在煤层中,掘进顺序从上而下,按照煤层开采顺序进行掘进。
综采工作面年推进度为:1100m/a。综掘工作面主要采用ELMB-75A型或S-100B型半煤岩巷道综掘机,配合SGW-40T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及DSP-1010/650A型可伸缩胶带输送机进行掘进,炮掘工作面采用ZY-24 型气腿式凿岩机、G11型风镐、MJ-102S型煤电钻,配合P-30B型耙斗装岩机进行掘进,综掘工作面推进速度煤巷400m/月,半煤岩巷250m/月;炮掘工作面施工速度岩巷80m/月,岩石倾斜巷道70m/月。
生产系统布局为集中布置方式,煤炭运输方式采用皮带运输,各采区工作面出煤通过工作面顺槽胶带机进入采区皮带运输大巷进入一采区主提升系统胶带到地面进入地面洗选系统装车外运。辅助运输方式采用轨道运输方式,行人采用机械运人方式,即采用架空乘人器运人。矿井最大涌水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