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丰老师反复强调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多少碳源养活多少微生物 食微比一般控制在0.15—0.25
通过生化系统不排泥来提高MLSS值是错误的。
1.合理的底物浓度和营养物质加上供氧合理,是微生物培养的条件,原水成分有无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成分决定了微生物培养的速度和成败。?
2.供氧过量将延长培菌时间。流速也不宜过快,否则也会影响挂膜质量的。
逐渐增加负荷的方式来培养微生物,否则事倍功半!
高负荷运行,出水指标自然会升高,抗冲击能力相对下降。底负荷运行反之,但污泥老化也可导致出水指标上升。合理控制自然最好,如果长期负荷太高、太低多不利于出水指标的稳定,微生物也会产生不利的,如浮渣产生、泡沫产生、丝状菌膨胀、污泥解体等等。
污泥龄和排泥量是互相影响的,根据污泥龄确定排泥量,通过排泥量能够控制污泥龄。最佳状况是计算的污泥龄与实际泥龄一致,但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微生物可自调,污泥龄过高就需加大排泥量,促进微生物更新,降低污泥龄,降低曝气池的污泥浓度,提高负荷.
污泥龄的控制,生产实践中确定最佳值非常重要,理论值往往不适用的!
尽量连续排泥。间断排泥时也请间隔不要太大,规律性要保证。如此对污泥龄、工艺的影响就比较小。
作为脱氮的两个方面,硝化和反硝化是紧密联系的,任一方面运行不佳都会影响另一面。
延长沉淀时间(即延长厌氧时间),由此利于充分反硝化除氮。沉淀时避免进水和曝气等影响厌氧状态的操作。
各阶段时间控制,比较灵活,不要太拘泥于理论的操控时间,要自己多多总结才是。
8. 1.不确切AB法A段如何控制.请问:1、是从一沉池以等同的流量给A段连续回流吗????? 2、SV30应控制在多少?是5%-10%吗????? 3、一沉池废弃污泥吗?
AB法并非简单的两级生化,A段主要是生物吸附,B段是生物氧化。两段生物相不同,因此有各自的沉淀池和回流。1、培养应该和常规活性污泥差不多,以最大回流量连续回流。2、SV我想该控制在10~15%。3、正常运行时,A段污泥龄短,仅0.3~0.5天,一沉池污泥产量大,需要排泥的。
A段的回流比应该大一些,但也不能使污泥在一沉池的停留时间太短,因为A段也有生物降解作用的,这反应大多在沉淀池内进行,只有将吸附在污泥表面的有机物降解,才能恢复吸附能力.
9,挂膜问题
1.(1)接触氧化池放空后并不是生物膜污泥能存活多长的问题,而是要避免软性填料晒干而板结,板结后再浸放水中就很难再伸展开,所以要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2)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的下降应从多因素考虑,其中生物的厚度控制很重要,膜太厚会严重影响处理能力。还要记住,池放空时只能缓缓放,否则挂有大量生物膜的软性填料架会倒塌或变形。(3)化学性泡沫还是用水喷淋较有效(不能直接用水冲),我不赞同用煤油之类的方法消泡。
提醒一下接触氧化法生物培养过程的基本知识。具体控制环节我不多说了,以往的贴中我多次说过了,就说一点:(1)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脱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脱落后第二次或第三次重新形成后才算是挂膜成功,也就是说第一次生物膜形成不能算挂膜成功,如果第一次挂膜后不大量脱落是偶然的,经一、二次脱落后才形成才是必然的,我知道有关书上没有这样说,但这是经验。
1.因在方案设计时遇到COD在3500时用接触氧化法,算出来的气量大得惊人,因此想知道COD3500是否超出了接触氧化法的极限。请各位帮忙解惑。答:根据我的实际操作经验,进入接触氧化池的水的COD高于800以后,处理效果明显变差,出水发炎黄色,时间如果太久,会在填料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粘膜.出水的COD也会很明显上升.
关于膜的知识
(1)接触氧化池放空后并不是生物膜污泥能存活多长的问题,而是要避免软性填料晒干而板结,板结后再浸放水中就很难再伸展开,所以要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2)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的下降应从多因素考虑,其中生物的厚度控制很重要,膜太厚会严重影响处理能力。还要记住,池放空时只能缓缓放,否则挂有大量生物膜的软性填料架会倒塌或变形。(3)化学性泡沫还是用水喷淋较有效(不能直接用水冲),我不赞同用煤油之类的方法消泡。
提醒一下接触氧化法生物培养过程的基本知识。具体控制环节我不多说了,以往的贴中我多次说过了,就说一点:(1)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脱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脱落后第二次或第三次重新形成后才算是挂膜成功,也就是说第一次生物膜形成不能算挂膜成功,如果第一次挂膜后不大量脱落是偶然的,经一、二次脱落后才形成才是必然的,我知道有关书上没有这样说,但这是经验。
10.流化床挂膜
我还有个问题,我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
? 我曾做过一点悬浮填料移动床接触氧化法的研究,有点想法共享吧.??填料上生物膜的培养原理是靠粘附在填料上的微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