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
2010年3月试行,2010年9月第一次修订,2011年3月第二次修订 2012年9月第三次修订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鼓励研究生向专业和学术素养高、思想政治与品德素质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方向前进,同时也为了使硕士研究生的在校表现有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客观评价标准,特制定本评定办法。第二条 依据本评定办法评定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将作为我校硕士研究生各类评优、评奖和就业推荐的基本依据。第三条 评定对象和时间。评定对象为在校全脱产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开学之初对上一学期进行测评。第四条 评定程序。分本人自我测评,辅导员组织班级测评小组测评,学院(中心)党总支审定并公示,报学生工作部(处)备案四个步骤。第五条 测评范围与计分原则一、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范围包括研究生课程成绩,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学术、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情况,及获奖情况。二、科研活动参加分与得奖分均计入科研能力分,其他活动参与分与得奖分计入素质拓展分。三、科研成果以学校科研处公布的成果认定标准予以认定。四、凡参加有报酬的商业活动不予加分。五、申报科研加分必须出具原件,否则不予加分。六、申报校外学术活动记分,需出具经学院(中心)审批过的会议邀请函。第六条 评定项目和标准评定内容 课程成绩 科研能力 素质拓展 合计各项目权重值 0.4 0.4 0.2 1各项目分值 40 40 20 100第二章 记分办法与记分标准第七条 课程成绩分课程成绩分=∑(单科成绩×学分)/∑学分×0.4说明:如果二年级及以后学期无课程学习,或只有少数学生仅有个别课程学习的学期,学院(中心)可视情况决定所有同学的课程成绩分按同一分值记入(35分)。第八条 科研能力满分为40分,按下列标准计算:一、研究成果1、专业学术类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 A1类15分,A2类12分,B1类10分,B2类5分。凡在中文B2及以下刊物,外文C以下发表的论文(其中在《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科讨会论文集》、《研究生论坛》、《博学沙龙》等上发表的视为B2级别公开发表),无论数量多少,学生只能提供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供培养单位评定; 无公开论文发表的研究生可向培养单位提交一篇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评审,评审最高加分以B2级为限。
(注:论文为合著的,第一作者记60%,剩余分数按参加人平分。)2、科研结项课题:国家级15分,省级10分,市校级5分 。各级别课题,凡被列为重点课题的,追加五分。(注:课题主持人记总分值的100%。如果学生作为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申报书上注明了的),分值为20%;申报书上没有名字的,老师证明其参加的,分值不超过10%,具体由老师给予打分并给与书面证明。)3、出版学术专著得12分。4、出版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得6分。5、公开发表或出版翻译论著得6分。6、工具书词典类得6分。(说明:①合研课题、合著出版的著作,课题主持人、主编记总分值的50%,剩余分值由主持人、主编分配权重。如果课题主持人是教师的,先扣50%后再由教师分配权重。②课题需提交立项申请、结项证明及成果,否则不予加分。③未结项或出版的成果不在测评范围。)二、学术奖励分1、公开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0分,公开发表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8分,公开发表论文的观点被新华文摘转载6分。同一文章被多处转载,按最高级计分。2、科研成果获奖加分。①科研成果获全国性表彰奖励(指党政军团组织的评比和全国各学科专业学会组织的评比,下同),一等奖 加8分,二等奖加5 分,三等奖2分。②科研成果获省级表彰,一等奖加5分,二等奖加2分,三等奖加1分。③科研成果获成都市和校级一等奖加2分,二等奖1分,三等奖加0.5分。
(注:该项科研成果获奖加分只针对本人的科研作品,不包括参与的老师等的项目)三、学术活动:1、经学院(中心)批准并备案后,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及征文项目:全国性学术会议4分,省级学术会议3分,校级学术会议(含兄弟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会议)1分。
2、学生在前三学期必须参加学校、或学院(中心)组织并要求听取的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1. 学术沙龙:投稿加0.2,投稿并被选入沙龙纪要加0.5,优秀主讲人加0.2(主讲人不加分),观众一次加0.1; 2. 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听一次加0.2第九条 依照第八条一、二、三项累加后超过40分的,先记40分,剩余部分按:剩余分 х 0.2记入总分。第十条 素质拓展测评分 = 基本分 + 奖励分。第十一条,素质拓展基本分每人10分,即每人都获得10分,然后视下列情况从中扣分:一、未经批准,学生不参加学校和学院(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