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李白诗二首》教案
一、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到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早年在蜀中度过。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
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荐于明皇,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训,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他蔑视权贵,曾在诗中写道:“天子唤来不上朝”,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他任翰林学士不满两年,即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族叔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 )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李白已经去世。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文宗时,下诏李白的诗歌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一)主要思想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经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
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3、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象,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挚动人。
他歌颂“愿同尘与灰”(《长干行》)那种热烈纯真的爱情。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像《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像《鸣皋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内容与《古风》等诗息息相通。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感染力量。
(二)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