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认定的路径选择.pdf

发布:2017-05-04约1.86万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2 年 5 月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May 2012 第 3 期总第 157 期 JOURNAL OF JIANGXI POLICE INSTITUTE No3 Ser.No.157 交通肇事罪中选连认定的路径选择 李胜恩 (裕安区人民检察院,安徽 六安 237000) 摘要:现行司法解释对交通肇事中逃逸行为的规定渗透着相当多的主观色彩,其既缺乏刑法理论上的依据,又使 司法实践中认定逃逸行为困难重重。对逃逸行为的认定应当结合交通肇事罪所保护的法益进行合目的性的解释,认 定逃逸行为的认定应综合考虑救助可能性、履行救助的能力及救助有效性、是否离开了事故现场等因素,并注意区分 行政法责任与刑法责任。 关键词:逃逸;目的解释:认定 中图分类号: D9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2031 (2012)03一0076-05 一、司法实践中认定逃逸行为存在的问题 通肇事后逃逸,则法定刑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一)对逃逸行为的·刑法属性未做清晰界定 徒刑,而若因为逃逸致人死亡的,则法定刑升格为七 交通肇事罪是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一类犯 年以上有期徒刑。因而,是否具有逃逸行为直接关系 罪,在其认定过程中,逃逸的认定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到对行为人的量刑情况。又因为我国刑法规定对有 与难点所在。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关于交通肇事罪逃 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如果行 逸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我国刑法第 133 条和《最高人 为人悔罪态度好,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适用缓 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 刑。三年有期徒刑成为能否适用缓刑的关键结点而 干问题的解择》(以下简称《解释》)中。认真研究以上 逃逸行为在交通肇事中也正是决定是判处三年以上 法律规范,从理论上厘清逃逸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性 有期徒刑还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 质以及逃逸行为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对司法实践 一关键结点。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是否成立逃逸对 中认定逃逸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行为人来说最直接 最重要的影响在于适用缓刑 我国刑法第 133 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 的空间有多大。 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 综上所述,就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而言,交通肇 财物遭受重大损失的 处兰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事罪中的逃逸行为具有两种刑法属性。其一,作为交 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通肇事罪构成要件要素,是成立交通肇事罪的条件; 的,处兰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