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大体分型管状腺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 胃管状腺癌(高分化) (2)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 胃粘液腺癌 (2)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 胃印戒细胞癌 (2)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 胃未分化癌 直接扩散:邻近器官→肝、胰、大网膜 淋巴道转移:周围L结,左锁骨上L结 血道转移:肝、肺、骨、脑 种植性转移: 印戒C癌或粘液腺癌→侵透浆膜→脱落→种植于腹腔及盆腔的腹膜 女性最常种植于双侧卵巢表面-Krukenberg瘤 3.扩散途径 早期胃癌:无明显临床表现 进展期胃癌:食欲不振、消瘦、贫血、上腹部不适、便血、幽门梗阻、穿孔-腹膜炎、腹水等 4.临床病理联系 胃肠肿瘤 胃癌:进展期胃癌病变、扩散途径 大肠癌特点 胃肠间质瘤特点 第三节 肝胆疾病 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本病理变化 小结: (二)大肠癌 饮食:高蛋白、高脂、低纤维性食物 癌前病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肠腺瘤、 溃疡性结肠炎、肠血吸虫病及Crohn病等 基因:APC、Ras、DCC、p53等突变、缺失 部位:直肠(50%),乙状结肠(20%) 早期大肠癌:限于粘膜下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溃疡型最多见;乳头状、管状腺癌为主 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分期→预后 (三)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GIST:起源Cajal及其前驱C,表达KIT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似平滑肌样肿瘤 部位:胃60%,小肠25%,直肠5%,食管2%等 形态:梭形C70%,上皮样C20%和混合C型10% 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部分SMA(SMC分化)和S-100(NF分化)(+) 生物行为:部位(胃好于肠)、大小和核分裂数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leevec靶向治疗效果好 胃肠间质瘤:恶性潜能评估 风险性 大小(cm) 核分裂像(/50HP) 高 任何大小 >10 >10 任何 >5 >5 中 5-10 <5 <5 6-10 低 2-5 <5 极低 <2 <5 低风险性肿瘤也可转移 A 栅栏状核似神经鞘瘤B 梭形细胞有胞浆空泡C 上皮样型 (三)胃肠间质瘤 瘤细胞CD117阳性 瘤细胞呈梭形编织状排列 (三)胃肠间质瘤 瘤细胞梭形似平滑肌 瘤细胞CD34阳性 (三)胃肠间质瘤 胃肠肿瘤 胃癌:进展期胃癌病变、扩散途径 大肠癌特点 胃肠间质瘤特点 第三节 肝胆疾病 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本病理变化 小结: * * 第十章 消化系统疾病(2)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病理教研室 邱雪杉 五、胃肠肿瘤 常见良性肿瘤: 腺瘤、平滑肌瘤等 常见恶性肿瘤: 胃癌、肠癌、间质瘤、淋巴瘤等 主要良性胃肠道肿瘤 五、胃肠肿瘤 五、胃肠肿瘤 主要恶性胃肠道肿瘤 1.病因及发病机制 HP感染 HP→乙醇脱氢酶活化→乙醛↑→粘膜上皮DNA损伤→基因突变→细胞转化 环境和饮食因素 地理分布—日本、智利、哥伦比亚等高发 熏制鱼肉、黄曲霉素或亚硝酸盐→致癌 (一)胃癌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因变化:c-myc、erbB-2 过度表达,P53、K-ras和APC突变和缺失 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腺瘤、慢性胃溃疡、恶性贫血、残胃等反复损伤和再生→胃腺颈和小凹底干细胞↑→ 肠化→异型增生→癌变 好发于胃窦部,小弯侧占75% 早期胃癌:癌组织仅限粘膜层(粘膜内癌)或粘膜下层者(粘膜下癌) 五年生存率90%,10年生存率达75% 微小癌(0.5cm)、小胃癌(0.6-1.0cm):五年生存率达100% 进展期癌:癌组织侵及肌层 2.病理变化和类型 隆起型(Ⅰ型): 息肉状2倍粘膜厚度 表浅型(Ⅱ型): 病变无明显隆起和凹陷 表浅隆起型(Ⅱa):稍隆起2倍粘膜厚度 表浅平坦型(Ⅱb):与周围粘膜一齐 表浅凹陷型(Ⅱc):稍凹陷--癌性糜烂 凹陷型(Ⅲ型): 有明显凹陷或溃疡,但限于粘膜下层,此型多见 (1)早期胃癌大体分型 早期胃癌各型模式图 (1)早期胃癌大体分型 (1)早期胃癌大体分型 早期胃癌-Ⅰ型 早期胃癌-Ⅱc型 (1)早期胃癌大体分型 早期胃癌-Ⅰ型 (1)早期胃癌大体分型 早期胃癌-Ⅱa型 (1)早期胃癌大体分型 早期胃癌-Ⅱb型 (1)早期胃癌大体分型 (1)早期胃癌大体分型 早期胃癌-Ⅱc型 早期胃癌-Ⅲ型 (1)早期胃癌大体分型 管状腺癌:最多见 乳头状腺癌 印戒细胞癌 未分化癌:少见 (1)早期胃癌组织学分型 息肉型或蕈伞型:息肉、菜花或结节状 溃疡型:溃疡边缘隆起呈火山口状, D2.5cm,需与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