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提纲.doc

发布:2017-03-18约1.93万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一历史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 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制:标志:夏朝启夺得王位 2、夏商时期的内外服制: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伯(内指中央,外指地方,服是臣服)→初步建立起一套地方到中央的行政管理制度 3、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和对象:把王畿以外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建诸侯国。 (3)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拥有封地一切大权(建武装,征赋役,设官员,铸造钱币)。 (5):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类比: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6)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强国。但由于诸侯有较强的独立性,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4、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实质:按照(父系)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4)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5、西周的礼乐制度:(理解)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定。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知识探究 探究一:早期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由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构成 ②族权与王权结合 ③权利与义务结合 ④以宗法制为核心 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 探究二:课本第五页“西周分封示意图” ①今天源于封国名的省份?( )( ) ②此图反映了分封制的什么特点?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二课) 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特点) (2)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 A:职责权利: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未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分管各项具体事务。 B;影响:见课本第10页第一段 (3)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知识探究 探究一: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基础 血缘关系 行政区划 权利传承 爵位世袭,有封地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不世袭,无封地 地方权力 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铸造钱币 必须服从中央 影响 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郡县、封国并行制,封国威胁中央集权。 (解决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藩镇割据: 唐朝中期,在地方设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后,逐步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掌握行政权、财权、军权)(这一局面在宋朝结束) 3、北宋实行分权: A措施:见课本13页第一段 B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疆域辽阔;少数民族蒙古统治庞大的汉族,汉族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 ②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汉朝:中外朝制度。 由尚书令、侍中组成中朝(决策机构),削弱由丞相组成的外朝(执行机构)。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执行政令)。 ②作用: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北宋:实行分权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平章政事,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 4、元朝:设中书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例由太子担任。直辖河北、 山西、山东等地 (三)汉至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