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磁兼容第3章课件.doc

发布:2017-04-01约8.46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耦合机理和预防措施 本章讨论电磁干扰的传递路径;如何在数学上描述这种传递路径;对到达接收机(点)的干扰量作出定量判断;预防措施等。 传递路径大致可分四种情况: 电的耦合(阻性耦合); 电容耦合(容性耦合); 磁耦合(感性耦合); 射线耦合(高频辐射干扰)。 3.1 电的耦合(阻性耦合) 当两个或更多个电流回路共有一个阻抗时,就出现了电的耦合(阻性耦合)。注意:这里讲的阻抗不仅指电阻;这个阻抗是串在电流回路里面的(而容性耦合是通过电容传递,这个电容不是串在电流回路里面的);这个“阻抗”是两个电流回路共有的,当第一个回路里有电流流动时,在这个阻抗上产生电压降,这个对第二个电流回路来说,就成为干扰电压;这个共有的阻抗即称为“耦合阻抗”(mutual transfer impedance)。 下面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工作电流回路和工作电流回路之间的阻性耦合; 工作电流回路和地电流回路之间的阻性耦合。 这两种情况下的干扰性质和预防措施是不同的。 3.1.1 工作电流回路之间的电耦合 两个工作电流回路之间的耦合阻抗主要是两个回路的公共导线(中性线)的阻抗和电源(信号源)的阻抗。 当信号频率不太高时(导线长度信号波长),导线阻抗主要是电阻R和电感L组成,即耦合阻抗表示为。上面左图为公共导线的阻抗,右图为公共导线的阻抗和电源阻抗之和。 回路I中的电流在回路II中造成的干扰电压时域表示为: ,也可以频域表示为 。 这个干扰电压是差模干扰电压,它是和回路II中的有用信号相串联的,它会引起测量误差、误动作等后果。 通常在瞬态过程中,比较大,。 如果非常大()时,是什么情况呢?非常大,意味着信号频率非常高,信号波长不再导线长度。导线阻抗不能只考虑L和R,还应考虑其电容C。这时要考虑导线的波阻抗。计算干扰电压要按照分布参数导线的波过程来考虑。 长线的电压、电流 之间的关系为:, 行波到达节点时,还会 产生折射和反射。过程会 变得相当复杂。 不同形式导线的电感和波阻抗的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 减小这种干扰的措施: 把两个工作电流回路分开。 这样没有“公共阻抗”了, 由之而造成干扰也没有了。 降低公共导线的阻抗。方法 有减小来、回导线的距离(两根直径 为D,相距为d的导线间的电感,当d减小时L减小)、把来回导线绞合起来、双面敷设导体板(印刷板)等。 在工作单元的输入口,装设足够容量的电容器(去耦电容)。当出现瞬态干扰电压时,电容器能吸收其能量,使干扰电压大大降低。 每一个工作单元和电源(信号源)的连接用单独的导线。这样把导线阻抗的影响消除了,但电源阻抗的影响不能消除。 对功率吸收极不相同的工作单元,把电源都分开。 3.1.2 工作电流回路和接地电流回路之间的耦合 接地环路(ground loop)是造成干扰的最经常的原因之一。 两台设备,根据安全的要求,它们的外壳应当接地。设它们分别在①点和②点接地。这样就构成了如图所示的接地环路。 信号源 电缆芯线 接收机(负载) 工作电流回路 电缆外皮 接地电流回路: 信号源 电缆芯线 接收机 接地点① 电缆外皮 接地点② 大地 当接地电流回路里有电压出现时,就会驱动电流。什么时候在接地电流回路里会出现电压呢?(1)大地中的电流场造成点①和点②之间的电位差;(2)外界磁场在接地环路中感应的电动势。 在第一章讨论过,接地环路中出现的电压是共模电压,它不仅在电缆外皮中驱动电流,也在电缆芯线中驱动电流。如果的频率不太高(极限情况是直流),而且电缆芯线和外皮的阻抗与电源内阻和负载相比很小,可以忽略。那么,由造成的在接收机上的干扰电压 。 或者说,这种情况下的共模/差模-转换因子GGKF为 。 如果 ,。 ,。 也可以用共模/差模-衰减来表示,, 当 时,GGD=6 dB;当 时,GGD=0 dB。 再回头看看我们上面的假设条件,电缆芯线和外皮的阻抗都被忽略了。这相当于在3.1.1节中把导线的阻抗忽略了。如果在3.1.1节也这样做,那么耦合阻抗就为零,连干扰也没有了。在这里情况不同,工作电流回路和接地电流回路之间的共同部分是①和②之间的大地, 电源 芯线 负载 外皮 ① ② 芯线和外皮两路相并联,这两路的电流由直接决定,因频率不高,所以芯线阻抗不大,可以忽略。所以才可以这样假设。 当线路比较长,或频率比较高(不是太高)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