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民工职业的技能培训的研究.doc

发布:2018-10-11约7.29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职业的技能培训的研究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综合发展水平。以天津市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研和经验对比方法,分析农民工的基本状况、职业素质和技能培训等现状。针对农民工存在的老龄化、学历偏低及参加培训时间短暂等问题,从培训模式、考核方式和培训资金三大方向,提出以政府企业为主导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6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阶段,但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发展及推动城乡统筹进程都要求有强劲的产业工人队伍支撑。尤其是进入高科技、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对农民工产业工人队伍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2014年我国农民工达到27 395万人,其中,全国外出农民工16 821万人,比上年同比增长1.3%,可见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进行了大量研究,徐本仁[2](1994)最早根据“民工潮”发现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将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李湘平[3](2005)对北京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推出集合培训、就业、保障权益的“富平培训模式”;于飞[4](2009)认为通过先发展劳务分包企业、规范并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再提升建筑业农民工职业技能;黄瑞玲[5](2011)指出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应重点解决组织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教学运行机制及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问题。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业现代化等,这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农民工。[6]农民工职业素质的充分发挥与利用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以得到良性发展的基本前提。文中基于学者们原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结合Becker人力资本理论和国外先进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提出建设立体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筹集多元化培训资金和完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相关建议,从而构建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研设计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以天津市农民工为主,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工基本信息、学历情况、培训情况、工资支付等方面,共向10个劳务基地发放了380份问卷,实际回收360份,有效率为94.7%。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处理,分析农民工职业技能的现状及问题。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基本情况   1农民工年龄呈老龄化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统计,农民工年龄结构分布如表1:   表1农民工年龄结构   变量取值频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年龄20岁以下164.44%4.44%21―30岁6718.6%23.04%31―40岁13336.9%59.94%41―50岁10128.06%88%51岁以上4312%100%   根据表1可知,农民工30岁以下的比例仅为23.04%,41岁以上占40.06%,呈老龄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注重自身价值的发展,从事高强度的行业越来越少。然而,老一辈农民工年纪越来越大,跟不上现代化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又不能补充其空缺,导致农民工整体趋于老龄化。   2农民工学历偏低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可知:农民工文化程度主要以初中为主占70.56%,小学及以下的为12.78%,占总比例最小,但是高中及以上的仅为16.66%,可见农民工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自身素质较差,需要政府及企业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后续职业技能培训。   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短暂   在调研中没参加过培训的有9.44%,已经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培训时间为2周以内的占72.5%,其中主要培训时间为1―2周为54.72%,长期培训时间3个月以上的仅为1.4%。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普遍都参加培训,但培训时间比较短暂。同时,通过走访调研用工企业所知,目前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的证书,但技能培训水平良莠不齐。由于面临着农民工流动性大的风险,用工企业不会强制性要求农民工参加培训。同时,一些以“低成本―高竞争力”为战略的企业,对“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产生错误认识,使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这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生产成本而压缩劳动力成本,不愿为农民工提供培训,[7]造成农民工参训率低,培训效果不理想等现象。   4农民工参加培训意识不高   根据调研发现,农民工普遍从事行业属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60.83%认为通过自己摸索或者“师傅带徒弟”方式就能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