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8《民俗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0048《民俗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0048《民俗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民俗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主要研究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现象,探讨民俗事象形成和演变的规律。本课程内容大致包括民俗的定义、范围、分类、基本特征、起源、传播、功能等,涉及到民俗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以及民俗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别。用已学过的民俗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释身边的民俗事象。了解和掌握民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90分钟,闭卷考试,考试题型有以下几种:
题型一: 填空题
题型二:名词解释题
题型三: 简答题
题型四:讨论题
题型五:实践题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讲 绪论:什么是民俗学
——以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一书为例
什么是民俗学:首先,研究民俗或者说民俗学并不是只调查原始的落后的社会生活和搜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对于民俗学研究者来说,民俗永远是“现在”的民间生活现象,它是一种生气勃勃不可遏制的力量。其次,民俗学之所以秉赋如此现实的社会功能,在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向民俗主体的延伸。民俗学自然以民众的风俗现象、生活形态为观照的对象,但又不止于此,反过来,从民俗的“俗”转而审视民俗的“民”,亦即创造和传播风俗文化的主体。第三,本尼迪克特对风俗的研究洵非停留于描述的层面。民俗学需要细致、客观的民俗描写。民俗学要求认定的是民间风俗背后的民众观念、民众思维和民众性格,而不是民间风俗的现象本身。第四,在《菊花与刀》的第一章,作者论述了民间文化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注意的意见。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比较民间文化的方法。民俗学需要作比较研究,以图发现民俗现象背后的意义。关于民俗的种种定义: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就什么是民俗写出了二十一条简明的定义,即反映了纷陈的局面。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七类模式化指的是重复出现的有规律可寻的习俗规则1、形态动作的行为模式化民俗规矩在实施过程中,是以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出现的。所谓行为模式,即是行为方式的模式化。如果某些行为方式具有重复性、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我们可以说这种行为方式是模式化的。 2、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民俗作为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展现中,都有一定的程序和套路。像“幌子”民俗,因行业、品种、季节等的不同,而有相异的动作、样式。即使是同一行当,同为饮食店,供应面食的小吃店与供应酒席的大店,决不会相混淆。不少民俗事象的套路招式,起,承、转、合,还相当繁琐。 3、具有一定质的规范性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即是它的程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一招一式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民俗的程式化行为模式与自控系统的程式化行为模式的差别,前者是意蕴,后者是指令,前者靠人行为的仿效传承,后者靠电路的预制启动。前者行为的外表与内涵只有在俗成共识中一致。这种规范性还表现在只有当民俗作为程式正式展开时,才真实显示出来。 特定群体的民俗在民众中流行,并不是和一切民众有缘。民俗大多只与一定的民众群体相适应,一定的民众群体总是流行自己特色的民俗惯习,或行为模式。这种民众群体,大一点,便是民族,小一些,即是区域民众。民俗在流行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色。同一件事情,或同一层意思,不同民族群体的民俗反应和表现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区域人群的民俗形式也会有差异的。社会中的人们按充任角色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群体。民族的居住环境的区域划分,是比较大的群体分类。宗族、帮会、行会、部队等集团,也是常见的人群组合。“家有家法,帮有帮规”,任何群体都有自己的习俗惯习。所谓民俗是民众中通行的惯习,也仅是相对而言。通常,民俗只是民众一定群体内流行的惯习。大至超越民族界限,生活在共同文化圈中的人群,如春节习俗,中华民族周围的一些国度和民族也在奉行。小至少数人的群体、家族、帮会,内部尊奉的家风、家教、清规戒律等等。ore合成的。Lore为知识,研究之义,Folk意为没有文化,土里土气的乡下民众。这一限定把民俗局限于民众群体的某一个阶层,也就意味着其他层次的民众群体与民俗是无缘的,民俗成了仅仅是无学问阶层民众中的惯习。阿伦·邓迪斯进一步认为:“可以超出开创者所理解的民俗的含义。‘民众’,这个用语可以指任何民众的某一集体。”
第三讲 中国民俗类型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这是中国民俗范畴中一个庞杂而又重要的新领域。
国外传统的民俗学分类中,曾取消它们“入俗”的资格,或根本视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