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和原因分析_艾春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业技术资料分享
WORD资料 下载可编辑
本 刊 特 稿
2008 年 11 月 第 6 卷 第 6 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Vol.6 No.6 Nov. 2008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艾春荣
汪 伟
(佛罗里达大学 惠灵顿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美国佛罗里达 甘城 32611)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 本文测算了 1952-2006 年中国居民储蓄率并分析了其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高积累政策、居民的低收入水平与高人口负担决定了居民的储蓄能力有限,稳定的收支预期也使得居民储蓄倾向很低。 改革开放后,居民个人储蓄率迅速上升,其原因除了收入增长的普遍作用外,可能是其它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转型、人口转型、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消费习惯等。
关键词:居民储蓄率变化;改革开放;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08)06-0005-07
一、引言
60 年代的情况相似。 任若恩和覃筱(2006)[3]则利用中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
国和美国两国的资金流量表对两国居民储蓄率的
直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中国储蓄率受到了越来越多
统计口径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尽管经过对统计口
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中国的储蓄率明显地高于其他
径上进行调整,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仍远高于美国。
国家, ①近年来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图 1)。 根据
GDP 的支出法统计 ,2006 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了
50.1%,已经超过了消费在 GDP 中的比重。
居民储蓄是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
国民储蓄率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居民储蓄率
的上升带来的,本文侧重讨论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
化及其原因。 以往关于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及其
原因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如中国人民
银行研究局课题组(1999)[1] 测算了 1978-1997 年的
中国居民储蓄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储蓄率
迅速上升,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一直维持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 55 年统计资料汇
20%以上,90 年代中期接近 30%。 何新华和曹永福
编》与世界银行数据库。 国民储蓄率 1 是根据支出法 GDP,
(2005)[2]、Louis Kuijs(2005,2006,世界银行工作论文)
按照 1-最终消费率进行计算, 国民储蓄率 2 根据资金流量
表计算,国民储蓄率 3 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则利用国家统计局从 1992 年开始公布的资金流量
表研究发现,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在 20 世纪 90 年代
以往的诸多研究对观察近年来中国居民储蓄
达 到 历 史 高 位 , 至 今 仍 然 维 持 在 25% 左 右 。
率的变化给了我们诸多启示,然而,这些研究所使
Modigliani 和 Cao(2004)的研究表明尽管中国的人均
用的数据大都只从 1978 或 1992 年开始,仅能反映
收入水平仍远低于工业化国家, 但是他们估计的
我国近年来的储蓄率的变动,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
1994 年中国居民储蓄率接近 34%, 与日本 20 世纪
居民储蓄率及其变化却少有文献进行讨论,这其中
收稿日期:2008-10-15
作者简介:艾春荣(1962-),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惠灵顿工商管理学院终身教授,主要从事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
经济学研究。
5
2008 年 11 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第 6 卷 第 6 期
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统计年鉴》并没有直接的居民储蓄率数据。 因而,从历史的视角看,这些研究并不能反映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的居民储蓄率变化的全貌。 本文试图对 1952-2006 年我国的居民储蓄率进行一个粗略的测算,以弥补这一空白,并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化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
二、中国居民储蓄率的估算
由于中国直到 1999 年才开始公布至 1992 年
开始的资金流量表, 因此居民可支配数据只在
1992-2004 年这段相对短的时间可得,因此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的居民储蓄与储蓄率变化首先要进行相关数据的估算。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不同时段的中国居民储蓄率进行过估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Modigliani 和 Cao(2004)和人民银行课题组(1999)
所做的工作。 Modigliani 和 Cao(2004)用个人拥有财
富改变量作为居民储蓄的度量, 测算了 19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