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技术规定(试行).docx
PAGE
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技术规定(试行)
一、总则
(1)本规定旨在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技术,提高水土保持监管水平,确保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实施。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水土保持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的智能化,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2)本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工作。生产建设项目包括各类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技术包括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水文监测、水质监测、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等。
(3)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技术规定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确保技术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二是实用性,充分考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水土保持监管效率;三是规范性,明确信息化监管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四是协同性,加强水土保持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形成监管合力。通过本规定的实施,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技术要求
(1)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技术要求中,遥感监测技术需具备对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面积等指标的实时监测能力。例如,某地区通过遥感监测技术,每年获取约1000平方公里土地的植被覆盖度数据,发现植被覆盖度低于30%的区域面积减少了5%,有效提升了植被恢复治理工作的针对性。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中的应用需满足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展示等功能。例如,某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应用GIS技术整合了3000余条水土保持相关数据,实现了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效果的实时监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中主要用于定位和追踪监测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例如,在某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GPS技术对监测点进行精确定位,实现了对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情况的实时监测,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供了技术保障。此外,GPS技术在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强度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
(1)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应包括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数据采集平台、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多个模块。例如,某省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投入资金1.2亿元,覆盖全省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实现了对水土流失情况的实时监测。
(2)在系统建设中,应重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以某城市为例,其系统建设采用了先进的激光雷达技术,每日采集约10GB的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有效提高了水土保持监测的精度。此外,系统还配备了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流程,每日处理数据量达到5000万条。
(3)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还需关注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以某地区为例,其系统建设采用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系统的高并发处理能力。在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可支持未来10年内数据量的增长需求,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系统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可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四、信息化监管流程与措施
(1)信息化监管流程的第一步是水土保持现状调查,通过遥感技术、地面监测等方式获取数据,对建设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某项目为例,调查过程中共采集了1500余个监测点,覆盖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为后续的监管工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0%,侵蚀模数超过3000吨/平方公里·年。
(2)监管流程的第二阶段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时监测。系统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每天收集约2000条数据,实时监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执行情况。例如,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监测系统发现一处边坡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受损区域进行治理,有效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此外,监测数据还用于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3)信息化监管流程的第三阶段是对项目完成后的效果评估。系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评估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以某地区为例,项目完成后,系统对治理区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监测,结果显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5%,土壤侵蚀模数降低至2000吨/平方公里·年。同时,系统还对治理区域进行了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对治理效果表示满意。这些数据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外,信息化监管系统还具备预警功能,当监测到水土流失风险等级达到一定标准时,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监督管理与保障措施
(1)监督管理方面,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工作机制。以某省为例,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水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