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乌丹第二小学暑假教师培训材料 程富春
新时期师德建设新观念、新内涵、新要求和新热点、新问题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与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共同举办了“师德建设研讨会”。来自大中小学的教师代表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与会者的发言,希望把师德的话题引向深入。
唤醒师德建设的时代自觉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 张宏遵
若干时间以来,我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注重精神文明,重视师德建设。然而,我们又似乎面临着比任何时候都显得严峻、显得突出的道德危机和师德困惑;若干时间以来,我们重视了市场,重视了利益,重视了经济价值,导致我们远离人文价值,以致金钱至上、见利忘义、学术腐败等在教育领域大行其道。
为了尽快发展生产力,我们当然要搞市场经济。但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到市场上去交换。公共权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利益,永远都不能进入市场。如果教育也要产业化,那就不再有人民大众的教育,师德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当然要尽量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关注他们眼前的具体的实际利益,包括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一类的事;但同时,我们也要尽量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守社会的“底线伦理”,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要在全社会彰扬美丽和崇高;把握终极目标和核心价值导向。
在社会转型期、新旧秩序交替期,我们在道德建设上注定要面临种种选择的困惑和辨识的艰难。为此,我们特别需要唤醒时代自觉。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时代坐标,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才能走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误区,走出“市场万能”的认识误区,走出从一个极端滑到另一个极端的行为误区,从而使教育事业回归本质,回归规律,实现师德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跨学科视角研究师德问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博士 田玲
师德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也是跨学科的理论问题。单学科视角不足以使我们从问题的现象进入本质,也不足以使我们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师德问题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学或哲学、数学等。从伦理学角度看,师德可以是道德商数问题;从心理学讲,道德又与认知相关;从教育学角度看,师德涉及教师的人格问题。而从宗教学或哲学角度看,师德问题还涉及人性的认识。从这些学科出发可以确定,教师身上道德商数高低、人格伟大与否、交往频度的疏密、社会资本的多寡都可以成为评判教师师德状况的指标与尺度。
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举例来说有研究态度问题、经费使用问题、情感堕落问题、师生交往中情利交换的现象、心理与道德相关联的问题,等等。造成目前师德问题的成因不能只看现在,还要看过去;不能只看个体或小范围的事件,还要看整个社会环境与系统。
面对师德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跨学科的视角,借鉴、思考和吸纳其他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与独到见解,如一些宗教、哲学、法律与经济等学科研究者的共识。因为,师德问题是人性问题的表现,是社会系统性问题的表现,也需要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提供解决的方案。
守住心灵宁静 建设精神乐园 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特级教师 魏书生
一个人是否快乐,不主要取决于他在什么岗位,而取决于他爱不爱自己的岗位。一个老师要工作得快乐,就要努力建设爱岗敬业的精神家园。人与本职工作有五种境界:1.无心无意;2.三心二意;3.半心半意;4.一心一意;5.舍身忘我。人在无心无意、三心二意的境界中干工作,即使做了大官,也还是不满足、不幸福、不光荣,还是要争名于朝、争利于夕,也还是会信念流浪、灵魂飘泊、思想浮躁、远离精神家园;人在一心一意、舍身忘我的境界中干工作,即使种地、做工,即使做普通的农村教师,也会心灵宁静,信念坚定,灵魂安定,思想深沉……因为他们有着坚固温馨、爱岗敬业的精神乐园。
我见过许许多多快乐的老师,他们外在的差异非常大。但我发现一个现象,即那些快乐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十分热爱自己的学生,师生之间互敬互爱,融洽和谐,即使他们的学校在深山,即使他们的桌椅只是几块破木板。因此,一位老师想快乐,必须在自己的心灵中牢固地建立起热爱学生的精神家园。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青年教师问我:“大家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怎么办?”单就各种各样的新理论、新概念,我也会感觉自己“昨天还知道怎么走,今天就手足无措了”。茫然徘徊的时候,我想到按法规、按制度办事。《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育部的有关条例都有规定,“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发扬民主”、“祟尚科学”、“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自我教育”、“主动自学”、“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