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填空
骈文体的构成:骈文体是受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唐代一般把它叫做“时文”,用来和“古文”相对:因为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骈体文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一、(引用) 二、(譬喻) 三、(代称) 四、(并提)五、(互文)六、(夸饰)七、(倒置)八、(委婉)九、(省略)
古今语音的异同: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音韵学:研究汉语各个时期语音发展变化的科学。
二、名词解释
1.平上去入: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因此从古代到现代的语音变化可分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已无入声。
2.释词的声训,释词的声训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语。声训原则:①音近相训原则(说文,一部)天,颠也②音同相训原则例:《释宫》楣,眉也。
2、释词的形训是指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意义。例:《?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3.“破读”和“同音通假”:破读指的是书面语里用同一个字所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读音也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这在古书里叫做“破读”。
同音通假指的是,本来是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有时由于读音与另一个子(词)相同或很相近而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这叫做“同音通假”。
三、实践题
说说此段中有哪几家的注解并找出例句。
答:郑笺,例句:笺云:爰,曰也。
孔颖达的疏 ,例句:[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于我,又不脩其政。我三岁以來事汝矣,曾無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別,言往矣將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
2、解释《十三经注疏》;从这段文字中,分析宋代以前和宋代以后的注和疏的区别,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
答:提示: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3分)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2分)。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1分)。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2分)。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两三个字(如“‘碩鼠’至‘得我所’”“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间用○隔开(2分)。有时是直解正文,如“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碩鼠......(1分)”;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貫事也”(1分),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箋:“碩大也”,正義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穎达认为毛传和郑箋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來注解正文的)(2分);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可見疏的內容是很丰富的(1分)。
说说古代注解的五位重要学者及专著。
答:毛亨《毛诗诂诗训》;郑玄的《毛诗笺》;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王逸的《楚辞章句》。
2、找出《硕鼠》注文中有那几家的注解,并引出例句及说说他们注解的特点。
答:①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例句:硕音石。敛,呂验反,下同。 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
特点:圆圈之后是唐陆德明(经典诗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
②孔颖达的疏,例句:[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稅,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脩其政。由君重敛,不脩其政,
故下四句言將棄君而去也。
特点:[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一般都是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