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二章[修改版].doc

发布:2017-04-15约3.78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2、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4、结论: ①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②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氢元素;③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④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点燃2、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点燃 3、原理:磷(P) +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 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3、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点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考点五)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课题2 氧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密度为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