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高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计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计划
高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xx市教育局指导方针和学校中心工作,坚持以高效课堂探索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为主旨,以“课程建设、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教师成长、教研服务”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指导和协调功能,努力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全力推进2017高考再创辉煌。
二、工作目标
1.紧抓常规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进一步深化“主题教研”,完善我校的教研模式。
3.加强竞赛培训,完善命题机制,做实高三工作。
三、工作安排
(一)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继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补充或编写校本教材,基本形成能满足实施新课程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以常规教学为抓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强化备课组教学管理功能,提高工作质量。
1.以主题教研为抓手,促进教学改革的开展。本学期,主题教学、教研活动计划如下:
二月中旬到二月底:教研组、备课组微教研活动
三月初到三月中旬: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展示课
三月中旬到三月底:备课组微教研展示
四月初到四月中旬:青年教师高效教学研讨课
2.加强听课制度。以每次考试为抓手,加强对于薄弱学科、薄弱班级的听课。做好每月薄弱班级、薄弱学科的听课安排,包组领导要继续加大推门听课力度,教研组长指导、备课组长齐抓共管,促使薄弱班级学科成绩的提升。
3.联系邀请知名专家,深入我校指导课堂教学。
4.各级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认真准备,多派教师参加。开展各种同学科、跨学科的教学课堂会诊活动,培育学科名师。
(三)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骨干力量,完善两级教研体系
继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组长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两级教研体系夯实。
1.开好“两会”,组长做好协调工作
形成每个年级每周的“备课组会”和定期的“教研组长会议”制度,在组长会议上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并达成在教学层面上的思想统一。
2.加强巡视指导,指导备课组、教研组工作
对备课组工作做好指导协助,加强对备课组备课、上课、互相听课的督促和指导,并将每次巡视情况计入备课组、教研组的学期量化成绩。
3.加强主题教研活动管理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主题教研活动的管理。在量化层面,体现对活动的质量评价;在展示层面,通过教研简报的方式展示教研活动的成果;在领导包组层面,通过领导对于教研活动的挂靠和指导,规范备课组、教研组的教研行为。通过专业引领以及微教研的形式,引领教师就主题教研活动的成果、收获等做梳理总结;通过评课、反思、总结等,加强对教研活动后续资源的利用,让老师在主题教研活动中的收获可圈可点。
(四)以同课异构为载体,继续加强校际交流
1.邀请名师送课
分期分批邀请名师送课,并和我校教师进行同课异构,采取专科专研的形式,每个学科都进行一次和名师的近距离接触。
2.鼓励老师走出去
鼓励老师多参与各种形式教研活动,能在多方面的交流中收获、成长。更加鼓励老师们能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崭露头角,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3.加强和兄弟学校的多学科教研
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研究高考的各类资料,加强对试题命题形式、难易程度、命题方向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工作,为高三一线服务。同时加强和各平台兄弟学校联络,定期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就新考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多学科的同期交流。
4.以“青蓝工程”为抓手,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通过“师徒结对”活动,规范对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的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关心他们的成长。通过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搭建青年教师的成长平台,举办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展示课、青年教师高效教学研讨课,让他们脱颖而出,使更多青年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增加学校发展后劲。
(五)坚定科研兴校方向,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1.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从高耗低效的题海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上都实现新的变革。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个性风采,鼓励求异创新,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新格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沙龙”活动,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力争使我校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2.各教研组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制订本学期具体的教研计划,切实落实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革,注重高效,不搞形式主义。备课组要按时、按地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探讨,集思广益,用集体智慧提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