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内容提要:1.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掌握文昌鱼的结构特征和适应意义3.掌握脊索动物门的分类4.了解尾索动物门的结构生物学特征:都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此外还有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等特征。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终生保留,在脊椎动物中被脊柱所代替。背神经管在脊椎动物分化为脑和脊髓。低等脊索动物鳃裂为呼吸器官,进化中消失或演变为其他结构。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主要特征(三大特征):1.脊索: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低等者:终生存在,高等者:胚胎时期出现,后由脊柱代替;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由背中部 的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高等种类:前部分化为脑;后部分化为脊髓。3.咽鳃裂:为低等脊索动物消化道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鳃裂。次要特征:1.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2.肛后尾。另外:三胚层,后口,次生体腔,两侧对称,异律分节等脊索出现的意义: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便于运动,从而更加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其他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后口;分节的肌节;生物化学比较(无:精氨酸;脊椎:肌酸)。与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点,后口,三胚层,真体腔,身体分节,两侧对称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分类概述一、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原索动物二、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文昌鱼三、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 质的飞跃 1.圆口纲:无颌类2.鱼纲:有颌纲(以下纲) 颌的出现四肢出现3.两栖纲: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上陆生活4.爬行纲:胚胎发育过程中羊膜出现5.鸟纲:恒温出现6.哺乳纲:胎生、哺乳出现第三节 尾索动物亚门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的总称。被囊动物:尾索动物的别称。幼体自由生活,尾索存在于尾部;成体固着生活,无脊索。代表动物——柄海鞘,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指示物种(一)外形:成体长椭圆形,生活方式: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着、聚生(二)内部构造1.体壁:外套膜与被囊2.消化与呼吸:咽:宽大,占体大半,咽壁有许多鳃裂,完成呼吸作用,背板和内柱,入水孔和出水孔3.循环方式与排泄器官,心脏:开管式循环,肠附近有小肾囊4.神经:幼体有神经管,成体只有一神经节5.生殖:雌雄同体,精巢:大而分支状,卵巢:长管状而呈淡黄色(三)幼体及变态:幼体:似蝌蚪,具三大特征,经几小时后变态。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二、分类:(一)尾海鞘纲:又名幼形纲,生长发育过程中无逆行变态,滤食性,住屋经常更换。(二)海鞘纲:单体或群体附着或固着生活。(三)樽海鞘纲:自由生活,成体无尾,具环状肌肉带,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 第四节 头索动物亚门:定义: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分布: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头索动物:因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而得名。无头类:头索动物缺乏真正的头和脑。一、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一)外形和生活方式:外形:半透明、两端尖的鱼形动物;无偶鳍;前端腹面有漏斗状的口笠,边缘有40条触须,其内的空腔为前庭生活方式:白天钻沙,少活动;晚上活跃,以硅藻为食。(二) 内部构造:1.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单层柱状上皮,真皮:冻胶状物质。2.骨骼:无骨质的骨骼,由脊索支持身体;脊索由圆盘状的成层的扁盘状脊索细胞组成。背鳍和臀鳍内有鳍条支持。3.肌肉:保持原始的 形肌节状态。4.消化和呼吸:滤食性生活;消化道由口—咽—肠—肛门组成;有消化腺的雏形——肝盲囊;咽部占身体1/2,咽部有内柱、咽上沟、围咽沟;腹孔:咽部鳃裂的总出水孔;肝盲囊:肠突入咽右侧的盲囊;咽腔:是文昌鱼完成其呼吸部位。 5.血液循环:闭管式循环,没有心脏,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故称狭心动物。血液无色,无红细胞。6.排泄器官:由90~100对位于咽壁背方两侧的肾管完成。7.神经:神经管几乎无脑和脊髓的分化,感觉器官:色素点(眼点),无视觉作用,脑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8.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不具生殖管道。(三)胚胎发育和变态(四)分类;仅1纲,1科,2属:文昌鱼属:偏文昌鱼属:第五节 脊椎动物亚门:主要特征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2.脊柱代替了脊索3.原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水生种类和陆生动物用肺呼吸4.除原口类外,都具备了上下颌5.完善的循环系统6.肾脏代替了肾管7.除原口类外,都具成对的附肢。笫十四章 圆口纲一.纲的主要特征1.圆口纲的原始性特征: 1)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中笫一阶段的代表。 2)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