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7章_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ppt

发布:2019-01-23约2.29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七章 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节 地下水分类 第二节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第三节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第一节 地下水分类 广义地下水:   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饱水带中的水) 狭义地下水:地表以下饱水带岩层空隙中的水—重力水 地下水分类:主要依据—含水介质的类型(赋存空间)        埋藏条件(赋存部位) 含水介质三类,埋藏三分,组合共分为9类 地下水分类 岩溶水 岩溶承压水 裂隙承压水 孔隙承压水 承压水 岩溶潜水 裂隙潜水 孔隙潜水 潜水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包气带 裂隙水 孔隙水 煤矿水文地质最关心 地下水分类 地下水分类表 岩溶水 a b c 1—隔水层;2—透水层;3—饱水部分;4—潜水位;5—承压水测压水位;6—泉(上升泉);7—水井,实线表示井壁不进水; 上层滞水、潜水及承压水 地下水分类 上层滞水 承压水 潜水 上层滞水——自学 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这是包气带中唯一有实际利用价值的重力水   第二节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一、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 潜水: 地表以下,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自由表面—即没有隔水层限制,与大气直接相通,除大气压强外不受其它力。 稳定含水层—指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示区分上层滞水 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 屋建筑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潜水) 二、基本要素(专业术语) 隔水层 潜水面 大气降水入渗 蒸发 流向 泉 潜水埋深 h1 潜水含水层 含水层厚度 h 潜水位H 基准面 潜水面 潜水位 潜水含水层- 含水层厚度- 潜水埋深- 三、主要特征 A)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比它水位高的地表水的渗入补给; B)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 C)潜水的埋深因地而异,与水位、水量变化有关; D)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底流动,称潜水流。 隔水层 潜水面 大气降水入渗 蒸发 流向 泉 潜水埋深 h1 潜水含水层 含水层厚度 h 潜水位H 基准面 三、主要特征 补给(来源):降水入渗,河湖入渗 排泄(汇):泉,(河)泄流,蒸发 补给或排泄通过含水层厚度变化而储水与释水! 动态: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明显,变化快(水量、水位季节性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也显著,易污染 水循环交替迅速:水循环周期短,更新恢复快 潜水研究基本方法—绘制潜水等水位线图—获取信息-资料的手段——通过调查、勘探和分析绘制 三、主要特征 河 河 流 流 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 利用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确定潜水流向 (2)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度 (3)判断地表水与潜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4)确定潜水埋藏深度 (5)推断含水层岩性或厚度的变化 (6)确定引水工程的位置 河 河 流 流 潜水面的形状 含水层厚度增大 等水位线由密变疏 岩石颗粒由细变粗 第三节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充满于2个稳定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之承压水 。 一、基本要素与特征 一、基本要素与特征 ①承压含水层 ②隔水顶板 ③隔水底板 ④承压含水层厚度(M) ⑤ 测压水位线(面): ⑥ 承压水头-H ⑦ 补给区 ⑧ 承压区 ⑨ 排泄区 ⑩ 自溢区 主要特征: (1)承受静水压 (2)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 (3)动态变化不显著 (4)其运动方式是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以水交替的形式进行运动 一、基本要素与特征 补给与排泄: 有限区域与外界联系,水循环迟缓些,水交替慢, 平均滞留时间长(年龄老或长)——恢复性差 水化学 变化较大,矿化度一般要高点,可以保留“古老”的水 动态 要稳定些,如果分布面积大,厚度稳定—则调节能力很强 二、地质构造条件与承压水形成的关系 1、承压盆地 二、地质构造条件与承压水形成的关系 按地下水的排泄方式 开放型承压盆地 封闭型承压盆地 二、地质构造条件与承压水形成的关系 根据地形与构造的关系: 正地形盆地 负地形盆地 2、承压斜地 等水压线图 (1)判断含水层岩性和厚度的变化 (2)确定测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和承压水的水头 (3)确定潜水与承压水间的相互关系 地形等高线(m) 等测压水位线 含水层顶板等高线(m) 三、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 问题: 承压含水层的变化:在储水与释水时,含水层厚度是不变的,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是如何进行的?! 弹性给水度μe 承压含水层中当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1个单位,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柱体所释放(或储存)的水量 测压水位降低导致 (1)含水层孔隙中水的压力降低—水体积膨胀释水,水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