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铝的生物学作用与临床.ppt

发布:2017-09-23约1.78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铝的生物学作用与临床 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 铝的生物学作用与临床 一、铝的含量与分布 二、铝的生物学作用 三、铝的吸收、运输与排泄 四、铝的毒性 五、铝食用安全性评价 一、铝的含量与分布 地壳:8.8% 海水:1.2 mg/g 人体:45~150 mg 非金属作业的人各个内脏的含量: 肺200、肝24、脾23、心14、肾11 二、铝的生物学作用 1、神经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2、对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影响 3、影响多种酶的活性 4、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5、细胞遗传毒性 6、对骨骼的影响 二、铝的生物学作用 1、神经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铝选择性蓄积在海马区神经元内,脑铝↑,中央前回、海马和脊髓病变严重,神经微丝、微管排列紊乱,突触结构异常 二、铝的生物学作用 2、对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影响 抑制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和合成 提高胆碱酯酶活性 破坏胆碱能神经细胞 影响Ca2+释放 二、铝的生物学作用 3、影响多种酶的活性 Al3+能抑制参与磷酸化过程的各种酶活性,干扰脑能量代谢 4、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Al直接或与转铁蛋白及其受体结合,使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二、铝的生物学作用 5、细胞遗传毒性 铝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 6、对骨骼的影响 铝摄入与骨蓄积呈正相关,Al↑,血磷↓,骨质脱钙(竞争性抑制Ca2+吸收使甲状旁腺激素浓度↓,与胶原蛋白结合沉积骨上,抑制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殖,干扰骨磷酸酶产生及骨内钙、磷结晶的形成) 三、铝的吸收、运输与排泄 从食物摄入约45mg左右(吸收率0.1%),从空气吸入0.05~0.1mg (吸收率0.29%) 铝经肠道吸收后进入人体,大部分经粪便排出体外 四、铝的毒性 Al的毒性不大,终生饮用含铝量为10ppm水的大鼠和小鼠,生长发育及寿命均没受到影响 Al过量则产生毒性 四、铝的毒性 1、Al过多引起紫质症 Al离子与细胞核内DNA有较强亲和力,引起酶缺陷 2、干扰P的代谢,产生种种骨骼病变 Al与磷酸盐形成不溶性磷酸盐,阻止磷的吸收,而骨及其他组织中含铝量增加,含钙减少,骨骼脱钙、骨软化及萎缩甚至骨折 四、铝的毒性 3、干扰组织代谢 铝↑,干扰磷化物代谢,磷脂和核酸中含磷量↓,血清ATP↓,细胞及组织内磷酸化的过程受到不良影响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 神经原吸收铝后,铝进入神经核内,影响染色体,产生神经原纤维缠结病变及蛋白质代谢的生化紊乱,产生老年性痴呆等神经及精神紊乱及其他脑病变。 四、铝的毒性 5、对消化道酶的影响 Al使胃酸及胃液分泌量减少,胃蛋白酶活性受抑制 6、其他 高血铝症及组织含铝增多,出现眼眶骨膜出血、嗜睡、厌食、卵巢萎缩及贫血 此外,长期摄铝过多,还会使人的皮肤皱纹增多,头发容易脱落、视力下降 五、铝食用安全性评价 1、食物 我国Al摄入主要是天然食品、含铝添加剂食品及茶铝 一般铝摄入4~15mg/d,饮茶者及食用油条者铝摄入↑ 2、铝质炊具 酸、碱性物质及温度升高促使铝溶出↑(1.7mg/d) 五、铝食用安全性评价 3、饮水铝危险性 饮水Al含量受环境因素影响,尤其是酸雨↑ ,土壤中铝溶出↑ 净化水所用的混凝剂、除氟所用铝剂或加Cl2后水pH值降低,饮水中游离铝↑ 游离铝相对分子质量小,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半衰期较长,可产生蓄积,铝壶增加饮水铝 WHO规定饮水铝标准:0.05mg/L 五、铝食用安全性评价 4、铝防护 加强卫生防护 慎用含铝药品,警惕医源性铝中毒 尽量少吃或不吃加铝(明矾)多的食品:粉丝、油条、明矾处理的海参等海产品 五、铝食用安全性评价 4、铝防护 在使用铝制炊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应避免同其它硬质器具摩擦,以防铝表面氧化膜被破坏; ② 铝制品不宜久放盐、酱、醋、酒、茶、水果汁、发酵粉、牛奶等调味品和饮料,以防铝溶解进入食物; ③ 铝锅烧煮食物时间不宜太久,应控制在4h以内。不要在铝锅内炸食品; ④ 由于氟对铝的腐蚀性强,所以在含氟量高的水质中,尽量减少使用铝制炊具 主要参考书 1、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 王夔主编 北京 2、必需微量元素的营养、生理及临床意义 孔祥瑞 上海 3、生物无机化学原理 习振峰等译 北京 4、化学与社会 唐有祺 王夔 主编 北京 5、微营养素与健康 李素梅主编北京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