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师说》虚实词总结.ppt

发布:2016-07-21约1.13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韩愈 《韩昌黎文集校注》; “之”的用法(课文中出现25次);1、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结构助词,译为“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知识 3、道之所存: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结构助词 (解释:那里管他年龄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原句,年龄是主语,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作谓语。) 5、师道之不传: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6、圣人之所以为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7、择师而教之:代词,指儿子。 8、彼童子之师:结构助词,定中之间。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代词,他们。 10、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剡子 之徒:代词,这些、这类。 1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意义。 14、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 ;小结:一、作代词(两种情况);1、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们)”、“它(们)”。 eg: 择师而教之:代词,指儿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知识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代词,他们。 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 2、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 类”、“这些” 。 eg: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剡子之徒 ;二、作结构助词;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译为“的”。 eg: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道之所存 彼童子之师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eg: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 圣人之所以为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eg: 句读之不知 宋何罪之有? 4、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 足音节,无意义 。 eg: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定语后置的标志。 eg: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其的用法;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爱其(他的)子,择师而教之??于其(他)身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它的)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 ;其可怪也欤!(这) 吾未见其明也(他们) 其贤不及孔子(他们)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其”用法总结;“其”用法总结;师的用法;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研读第一段;研读第二段;;背诵线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