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祝福》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荐】.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祝 福
一.基础知识
1.重点字词
监(jiàn)生 朱拓(tà) 寒暄(xuān) 悚(sǒng)然 陈抟(tuán)
间(jiàn)或 踌躇(chóu) 俨(yǎn)然 形骸(hái) 尘芥(jiè)
新正(zhēng) 捺(nà)上 草窠(kē) 呜咽(yè) 讪讪(shàn)
怔怔(zhèng) 蹙(cù)缩 歆(xīn)享
2.名句名段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
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
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
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
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
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
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
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
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
跚,豫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3.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 年写成小说集《阿 Q正传》,
成功塑造了阿 Q 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 年写成小说集《呐喊》,
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
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
究马列主义,成为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纪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
二.文本解读
1.整体感悟
《祝福》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祥林嫂是一个安分、勤劳、勤快、善良、
坚强的农村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没有经济地位,又毫无自主权,生活在旧中国社会的最
底层,那个社会以“礼教”和“迷信”两把刀子,迫使她既不能不守节,又不容许守节,还
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与损害。祥林嫂没有从周围任何人那里得到真正的关注、
同情与帮助,得到的是轻蔑、厌恶和冷漠、嘲笑,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可以说,祥
林嫂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小说正是通过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及其周围人物和环境的艺术描
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
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2.行文思路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祝福》采用倒叙的手法,把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悲惨结局提到前边来写,然后
再以“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这段话领起祥林嫂故事的
记叙。
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
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
封建的主题。这样安排使浓郁的年节气氛和祥林嫂凄苦之死形成鲜明对照,大大增强了作品
的悲剧气氛。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
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
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
是事件的见证人。
3.问题探究
1.本文写的是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作者为什么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