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冰期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纪冰期
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为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初期的冰期环境波及全球,中期达到最盛,所以晚新生代大冰期主要指第四纪冰期。当时,北半球有,即斯堪的纳维亚°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此外,在中、低纬的一些高山区还发育了山麓冰川或小冰帽。°—12°C。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比现代气温高。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一直到1.65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消退,北半球个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间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如下: 世界的划分。几十年来,阿尔卑斯冰期系统广为流传,为世界许多地区所采用,并作为典型冰期模式与世界各地对比。20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根据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边缘活动位置,将丹麦、荷兰、德国北部和波兰的终碛系列划出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自老到新为艾尔斯特(Elster)、萨勒(Saale)、瓦什(Warthe)、维塞尔(Weichsel)冰期,克罗默(Cromer)、霍尔斯坦(Holstein)和埃姆(Eem)间冰期。北美的冰期系列主要是按照北欧冰期划分方法确定的,根据冰碛物和终碛的位置划分出:维斯康辛、伊利诺安、堪山和内布拉斯加4个冰期及桑加蒙、雅莫斯和阿弗顿3个间冰期。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也划分了本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系列。后来,M.米兰科维奇建立的距今百万年以来太阳辐射变化曲线表明,至少可分出14~15个冰期轮回,即阿尔卑斯冰期系列中的每个冰期几乎都包含着2~3个冰期轮回。50年代发展起来的深海岩芯氧同位素研究,传统的阿尔卑斯冰期系统受到冲击,因为它不能完整地记录下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相关的地层和地貌极易被曲解。而深海岩芯同位素可以相当完整地记录至今最为精确的更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资料,几乎不受岩芯地理位置的影响,其连续性和在全球的广泛性都是惟一可以与其他气候地层学系统的可靠资料作对比和验证的。据太平洋深海岩芯18O记录,大约90万年以来可以划分出23个18O阶段和10个完整的冰川周期(由B期到K期),期间被11个终至界线(由至)所分开。在时间序列上可与阿尔卑斯冰期系统相对比(图2)。
三、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及证据
我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研究,最早是李四光教授。他从研究庐山冰川地貌和冰川沉积堆积物入手,按不同的沉积物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从老到新划分为3个冰期、2个间冰期:即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及其中间的鄱阳—大姑、大姑—庐山2个间冰期。其中鄱阳最老,堆积暗红色坚硬的老泥砾;大姑期为红色(赭色)泥砾;庐山最新,为松散棕黄色或黄褐色亚粘土混有巨大砾块堆积物。李四光还根据所创立的庐山之冰期与阿尔卑斯早期3个冰期(群智、民德、里斯)进行对比。后来又在云南西北点苍山区,发现在相当庐山冰碛物之上,还有一种更新鲜的堆积物。因而又建立了最后一个冰期——大理期。这样我国也有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完全可与阿尔卑斯地区4个冰期对比。
大理冰期=玉木冰期,约7~1万B.P;
庐山冰期=里斯冰期,越37~24万B.P;
大姑冰期=民德冰期,约80~68万B.P;
鄱阳冰期=群智冰期,约120~90万B.P。
发现的一些冰川遗迹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近年曾陆续予以总结。近期又发现了很多冰川流行的证据,现举数例摘要叙述如下:
1.基岩冰溜面 北京西山地区,继隆恩寺山坡上发现的基岩冰溜面之后,又在潭拓寺赵家台山坡上发现一处基岩冰溜面,经开掘露出的光滑研磨面上,有定向的两组钉头鼠尾状冰川条痕刻划在黄白色石英岩的基岩面上。
2.漂砾和冰川条痕石 在云南元谋冰蚀盆地中一块有趣的漂砾,这块1米直径的红色砂岩磨形成的凹面,其中的擦痕若非在恒稳的压力移动下逐渐刻划而成,其他成因是无法产生漂砾,上面有两个相邻的长碟形磨光凹面,凹面内各有8条及4条擦痕,这些钉头鼠尾状的条痕长4—12厘米,其延长方向和凹面长轴斜交。这种由铲刮研磨形成的凹面。浙江天目山南麓分布较多的冰川条痕石之一,该处山麓的冰碛物可与山上的冰蚀地形相互联系。
3.冰碛泥砾 在中国东部常可分成三期,其中最老者为鄱阳冰期,它的冰碛物常为绛紫色,多被埋藏在山前平原下面,仅见有残存出露,但与其同时异相的冰水沉积物却分布很广。其次为红色粘土泥砾,粘性较大,保存较好,分布也广,为最常见到的冰碛物。较新的冰碛物为较疏松的黄褐色泥砾,砾石风化轻微。上述三种泥砾堆积物均是杂乱无章,没有分选层理,其中常包含有条痕石、立砾及压坑、压裂等冰川作用现象。
4.纹泥 湘西安江长迹冰期的纹泥,这种纹泥也见于北京周口店、大别山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