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冰川概述.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第四纪冰川概述城环学院xxx1全球变化与第四纪冰川目前世界上现代冰川覆盖着陆地面积的11%,有1 500x104km2多被冰盖和山地冰川占据,比中国陆地国土面积还大50%.但是,在一万多年以前,全世界的冰川面积则达到3 800x104km2,北欧和北美大面积陆地被巨厚冰层覆盖,莫斯科、纽约和柏林这样的世界大城市所在的地方均被冰川覆盖,许多地方气温下降5~9℃,全世界的洋面下降120~140 m.中国由于地处中低纬地区,第四纪冰川影响范围有限,除了青藏高原等西部高山高原冰川曾有大幅度扩张外,东部地区真正的古冰川遗迹十分零星.但是,目前仅分布在东北兴安岭森林中的多年冻土在第四纪冰期中范围有很大扩张,直抵长城一线,华北则成为干草原,黄土沉积一直分布到南京一带,东海大陆架几乎全部露出水面,台湾与大陆相连.我们目前生活的全新世现代间冰期已延续了10 ka.根据极地冰芯记录,上次间冰期也仅只延续10 ka左右,是否是新的冰期将接踵而至,我们又该采取何种因应措施,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北美连续几年冬天寒冷异常,暴风雪席卷欧美发达国家,人们惊呼新的冰河时期即将到来,在美国罗得岛大学还专门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这一问题.但是, 80年代的连续高温又使人们把目光注意到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来,国际上为此启动了“全球变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加以遏制, 21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3℃,这种升温幅度十分惊人,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高度关注,历次国际会议均成为讨论热点,终于达成京都世界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但是,美国总统布什拒不批准该议定书,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与印度等国也受到冲击,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展开了尖锐斗争.这说明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问题完全不是一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国家利益及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2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与构造抬升基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冰筏沉积以及其他地球化学指标获得的各大洲冰川发育史差异很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名称也从最初的第四纪冰期逐渐变更为新生代冰期.尽管南极大陆冰川史尚未十分清楚,但学者大多接受早在第三纪中期,~34Ma前南极就开始发育冰盖.格陵兰岛南部在晚中新世开始有冰川活动,3.5~3Ma前冰川扩展到整个格陵兰岛形成冰盖.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与巴伦支海冰川发育时间在2.8~2.5Ma前,北美大陆冰川活动始于2.7Ma前.基于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年代学资料,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发育时间却晚的多,成了名副其实的第四纪冰川.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冰川发育条件要求不同于极地与高纬度地区.对于极地与高纬度地区,冰川发育对高度基本没有要求,只要达到冰川发育所需的温度与降水组合即可.但对于地处中低纬度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冰川发育却需要气候、地势与地形等的有机组合.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对希夏邦马峰地区与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第四纪冰川进行考察时就提出了山地构造抬升与冰川发育的关系,并认为希夏邦马峰冰期是喜马拉雅山地区。?3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我国东部地区的第四纪冰川研究的争议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基于沉积学、地貌学、冰川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等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施雅风等否定了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假说.在以技术定年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研究阶段,台湾高山、长白山与贺兰山等地的冰川地形的年代学资料进一步证实了施雅风等学者的部分结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韩同林将我国东部南起海南,北至内蒙古等广大区域海成、水成、风成等多种成因形成的臼状地形当作是古冰川遗迹,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领域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使初步涉足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学者不知所措.新闻媒体不慎重的跟风报道,加上地方旅游部门的推波助澜,给不明就里的游客与读者传播了大量的错误信息.《发现冰臼》一书中冰臼群形成过程示意图与冰融水形成圆柱状滚流示意图都与事实不符.故在《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第七章,施雅风与郑本兴指出:韩同林将“Moulin”一词偷梁换柱的误用了,是韩同林在地貌学上的一种误读.特别指出“Moulin”是指冰川表面热融所成的负地形,涉及的是冰川冰而非冰川下覆基岩,国际上出版的多部冰川学经典论著中都有非常清晰的阐述.基于花岗岩地区臼状地形多发的现象,施雅风针对性的提出了花岗岩“负球状风化”的成因解释.近年来,山东丘陵似乎成为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学者新的根据地,青岛附近的崂山更是“冰川地貌”类型齐全的“圣地”.在《崂山地质与古冰川研究》中,李乃胜等将崂山东麓的坡积扇、岩屑堆、泥石流巨砾当成冰碛.推算末次冰期的崂山冰川物质平衡线的依据是已被Ono研究否定了的日本末次冰期冰川物质平衡线值.冰川是一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