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问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问题在新世纪,国际音乐教育以坚持多元文化发展和注重保留不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主要特征。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创造、发展我国未来音乐的参照系,亦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更好地继承、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如何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与时俱进、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同步,是新时期音乐教育者应审慎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内涵及审美特征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神韵及审美习惯,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今音乐人创作并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包括中国幅员内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各种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多种内容与形式。诚然,在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都具有各自的特征,从旋律、调式、节奏、曲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各民族的个性气质。但从总体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具有以下共性特征:第一,旋律中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存。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旋律构成,自古以来都是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存发展、不分主次的。且旋律的发展与作品的曲式结构紧密结合,总是在同一乐思下发展、变化,一脉相承。第二,调式系统以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为基础,调式转换较为自由。第三,和声构成大多以线型单旋律为主,但在少数民族音乐中也存在着丰富的多声部音乐。第四,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布局的审美特征一致,讲究平衡、叠进、对称、呼应。
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不断交流、融合外来的因素,但总是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和韵味,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散发着东方古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且历久弥新。
国外音乐教育发展回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均将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摆到了首要的位置。一些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其中,在增进国际间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简称ISME)就是其中之一。在过去半个世纪,国外音乐教育不断发展进步,不同的历史阶段主题各有侧重。
上世纪50年代,国外音乐教育以多元文化观为主题,提倡尊重各民族的音乐,重视世界音乐的教育。在1958年召开了主题为“促进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音乐共同发展,并以此作为国际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一种手段”的ISME第三届大会。会议倡导,应对全世界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欣赏它们的优秀作品。大会给国际音乐研究和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为音乐的多元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随着“第三世界意识”的出现,1963年ISME召开了主题为“音乐世界中的东方和西方与音乐教育”的第六届大会,强调世界音乐应该真正被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理解和欣赏。大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社会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音乐教育的均衡发展。70年代,ISME在里斯本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保留本土音乐传统、构建民族音乐体系、开设民族音乐课程的计划,并建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对全球不同地区民族音乐资料进行搜集,以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的开设。80年代,ISME在第十八届大会上提出了“音乐教育的世界性观念”的主题。90年代,ISME第二十届大会确立“享受世界音乐”的主题,其公议的主题发言为“音乐民族学与世界音乐教育”,将民族音乐与国际音乐教育紧紧地连在一起,为新世纪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综上所述,半个世纪的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突出体现了两大特征:一、始终坚持国际音乐教育多元文化的特征;二、注重保留不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
中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的音乐教育,始于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提倡兴办“洋学堂”设“乐歌”课,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几代音乐教育家的艰辛努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变革,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已从初创、探索阶段逐步发展完善。回顾中国音乐教育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成绩是显著的,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阻碍了对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阻碍了我国新时期音乐教育发展的步伐。
首先是文化观念的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在二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ISME的活动,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一元论”、“传统落后论”、“汉族中心论”等不正确的论点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认为欧洲音乐文化是先进的,欧洲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发展的最高峰,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我国的音乐文化是落后的、难登大雅之堂的。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出现了偏差和失衡,在音乐教育体制中普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