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的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语文课堂的道-中学语文论文
论语文课堂的道
葛江海
在教育改革经过了轰轰烈烈地讨论与实验之后的今天,各种理念与实践都将课改的目标指向了课堂。无论是教学设计的研究,还是教学模式的探索,都强调“为了课堂”、“在课堂上”。
这是因为:课堂有道。说课堂有道,是指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有很多规律需要探索。纵观当下,有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课堂,并没有体现学科思想,文味索然,章法缺乏。笔者认为,课堂的道,在于准确把握教材,重在优化教学设计,难在建设学习组织。
其一,准确把握教材
伴随课改的推进,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轮番登场。有些模式师生互动、场面生动,对改变“少慢差费”的陈旧课堂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些模式,学生讨论热烈,课件动画新鲜,而缺少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涵泳的环节,少了学生深入朗读或听读的场景,少了教书先生特有的书卷气。原因就在于,有些模式与设计突出了校本、生本,却忽视了“语本”――语文课的“语言本位”①。而语言本位,正是语文学科思想的核心所在。
所以,教师要进一步深刻领悟学科思想,准确地把握教材。就语文学科而言,“学习语文要学习语言”,“即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②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先海先生上《祝福》时的一个教学细节。
师:请同学们读这一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她提着一个装碗的篮子。
师:这个句子能否直接写成“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呢?
生:倘若写成“内中一个空的破碗”,“破碗”就成了这个句子中最“抢眼”的词。而原句中最抢眼的词是“空的”。
师:嗯。你的体味很独到。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把“空的”放在后面,“破碗”和“空的”这两个词都得到了“突出”,强调了祥林嫂乞讨无门的惨状和鲁镇人的冷漠。
在这一细节中,王老师采用“换句式体味”的方法,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体悟语言材料所渗透的情感和韵味,就是学习语言。
准确把握教材,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王先海先生认为,读是将培养语感落到实处的第一要义。这里的读不仅指学生的读,更包括教师的读。
并不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具有准确地解读文本的意识和本事。有些语文课,总让人觉得其分析讲解不太令人信服,或者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理解的浅表意义上;有的似乎也有较深的理解,但那也仅仅是按照教参照本宣科了一番,无法让人看到教师自己独到的感受与领悟。教师的浅读,势必导致学生理解的肤浅,所以教师要有“细读文本”的意识和本事。“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解读文本,切实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③细读文本,就是品味文本言语的精妙,就是欣赏文本技法的独到,就是感受文本内容的深邃,就是触摸文本情感的经脉。教师只有进入文本的内在世界,才有可能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内涵,甚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有一位教师执教高中语文必修4《短文三篇》第三篇《信条》时,可能出于时间考虑,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谈对这些信条的看法。学生由于没有细读课文,大多从这些信条对于我们修身立命如何有意义、如何重要侃侃而谈。那半节课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没有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也只是泛泛评价。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信条》时,仍然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并以“你从这些信条中发现了什么”为主问题导问,提醒学生多次朗读相关句段,抓住“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这一句,指导学生边读边品,引导学生明白“人生信条很多,但就这篇文章而言,要明白人生大道理,无非儿时母叮咛,这也许才是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这一解读,不仅深刻,而且独到;是基于细读,又从读中得出。
其二,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的精彩,在于有精彩的生成;而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教学设计要有文味。毋庸置疑,虽然语文课不是文学欣赏课,但语文是最接近文学的,语文课堂必须有文学味,必须有文学的灵性在流淌。在教学内容上,语文课堂上师生交流最多的是文学作品,所以课堂上应多一些唯美的欣赏,少一些肢解文本的解析;在教学语言上,要力求用语优美、精粹、诗性,用文学的语言诠释文学作品;在教师个性上,孕诗兴于胸中,扬激情于课堂。
教学设计要有强度。思维的强度应不仅属于理科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感训练要与思维训练相结合”。④一节语文课要有一个环节,通过学生的活动,带动思考;通过思考,兴奋神经;通过兴奋,发展能力,形成课堂的“训练强度”,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洪镇涛先生执教《天上的街市》时,在老师范读完全诗后,引导学生想象诗歌创造的画面,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内容用散文语言复述出来。这一教学环节,就是将语感训练与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结合的例子。
教学设计要有动感。语文学习是一个师生智慧碰撞、心灵对话的互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