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屈原与《楚辞》.doc

发布:2017-01-02约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 案 总第 11-16 学时 授课题目 第三章:屈原与《楚辞》 授课时间 班 级 日 期 节 次 授课方式 理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其它( )。(相应栏里打“√”号) 教学方法 讨论(√ )、启发(√ )、演示( )、辩论( )、讲练结合( )、其他( )。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录像带( )、挂图(√ )、幻灯片( )、其他( )。 教学目的 与 教学要求 了解楚辞的诗体特点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离骚》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楚辞新诗体的特征及产生的文化背景;《离骚》内容及艺术特点的理解。 参考资料 《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先秦诗鉴赏辞典》姜亮夫等编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组织教学 复习巩固:《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新授课: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多种文化的交融,北方文化对楚辞的熏陶。 楚国与楚文化简介 《史记·楚世家》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语涉神话传说时代事,难以稽考。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荆蛮”(也称“楚蛮”)之地。周成王时,封芈氏后人熊绎于楚蛮,为楚子,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始立为国。春秋时,楚开始兴盛,周桓王十六年(前704),楚君熊通自号武王。其子文王熊赀( zi)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已成为独霸南方的大国。 楚以“蛮夷”自称,中原人也称之为“南蛮”、“荆蛮”。楚文化除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外,其变异性极为突出,无论在地理、物产、风俗、民情、服饰、制度、语言、音乐等方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特别在宗教方面,“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桓潭《新论》记载:“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觋(xi,男巫师),祀群神,躬执羽帗(bo),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祐,不敢救民。’” 二、楚辞与《楚辞》。 (一)什么是〈楚辞〉? “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也是一部总集的名称:一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民间歌谣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它是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的区别,如宏伟繁复的体制、较长的句式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一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楚辞体诗歌集,以《楚辞》为书名,内有屈原、宋玉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 (二)楚辞的产生。“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国地方风物和文化习俗对楚辞的影响:地理、巫风、方言、地方音乐及民歌。 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如他诗歌中的“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诗经》里的“二南”中已有一些带有楚地风物和语言特点的民歌。之后,春秋末有《越人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