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借助信息化2.0提升教学质量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双减下借助信息化2.0提升教学质量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双减”是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政策甫一推出便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
造成“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过重的原因颇多,除评价体系、选拔机制和成才观外,作业布置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但单一的内容重复无法达到目的,须经过多次训练、多情景应用方可实现。减轻过重负担,并不是要降低质量标准,而是通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来实现高效学习。
基于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系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革,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信息技术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当前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未达到预期,广大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待提升,还有一部分教师因循守旧、拒绝改变。事实上,教育信息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简化流程、便捷教学上,还在于其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很多教师尚未认识到这一点,更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革。
从这样的现实看,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被严重低估。对这个“低估”我们不能只看到横向差距——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应用上的发展和影响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我们应认识到这份“低估”将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
因此,欲回应人民群众对轻负担高质量教育的期盼与渴望,就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在教学中树立“技术支持学习”的教育新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认真学习贯彻政策的顶层设计要求
7月1日,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和教育部立足建设教育强国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对教育信息化推动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既有方向目标上的高远定位——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也有人才培养上的准确把握——利用信息化实现规模化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还有教学方式上的具体建议——普及新技术条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
欲解决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被严重低估的问题、树立“技术支持学习”的教育新理念,教师须从认真学习理解政策的顶层设计开始,在认识上产生新的飞跃。
认真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
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信息化相互促进。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就必须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
最近读《教育未来简史》,我感悟到现在的学生已与以往完全不同了。
“当今的学习者,在认知上与过去几代人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当前的教育对象生活在互联网早已普及的世界,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更开阔的视野形成了他们与过去几代人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更倾向于从数字渠道获取信息,而不再盲目相信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随之改变。如果课堂教学仍然固守传统,且完全以文字传播为主,孩子会不适应,甚至会认为是一种折磨。
“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已经彻底渗透到青年一代的思维模式里了,他们的大脑结构和我们这些在原始世界中长大的人不一样了”。既然学生的大脑结构和思维方式已经因信息技术而改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以信息化的方式来适应学生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为因材施教规模化赋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的“因材施教”无法精准掌握学生学情,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缺点认识不够,“因材施教”就无法真正落地。
但教育信息化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撑,不仅能采集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练习等数据,还可以采集到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日常生活数据、甚至是情感数据,精准分析、判断学生学习的优缺点。
事实上,教育信息化不仅能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更能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为实施因材施教赋能。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性互动是通过“面对面”完成的,但教师没有“三头六臂”,很难做到对几十名学生甚至近百名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而现今的情形是绝大多数信息和交流都可以用数字形式呈现,国家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线上学习计划,合理选择平台资源,让学生科学安排时间,根据自身情况做好知识与能力的补足与强化。
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教学多样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于现在的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了。他们在视觉化传播环境中成长起来,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网络游戏等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的信息刺激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是起到积极还是消极作用,以及信息刺激限度控制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数字化图像可以快速传达意义。我们的眼睛处理图像的速度比处理文字的速度快6万倍。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视觉冲击,从追求教学效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