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_西游记_解读.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西游记》解读
○陈 强 邵平和
摘 要:在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角色代表的是人类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即:唐僧——
前意识,猪八戒——无意识,孙悟空与沙僧——理想的和现实的意识。
关键词:精神分析批评 《西游记》 心理结构
一、精神分析批评简述 旧,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核心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批评方 及其文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理论有:无意
法之一,它是一种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ued) 识理论,无意识升华说,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本文
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文学心理学批评模 所用的精神分析批评主要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理
式。精神分析批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弗洛伊 论,其具体内容为无意识理论。
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中心的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后期主要是以 二、精神分析批评与《西游记》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和诺曼·霍兰德(Norman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心理结
Hoolland)等重新阐释和发挥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但无论新 构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无意识,上层为意识,中间为前意
知父母,并吩咐过迁不许到别处去,回至过家“悄悄”跟浑 则。”对过迁的浪费之处及时予以提醒,谨防过迁恢复挥霍
家说了,并不惊动他人,以免过迁得知实情,恢复往日恶 无度的恶习,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习。过迁在张家勤奋灌园,谨守当初张孝基定下的三条规 若小说在此结束,张孝基这一形象已然丰满高尚,堪称
矩,半步不出园门,期间孝基还曾派人试探过迁,发现他果 克己复礼的典范,偏偏冯梦龙生花妙笔使结尾处风波又起,
然不受诱惑。如此过了半年,张孝基“见他悔过之念已 写曹丕欲收有声望的人入朝,而“孝基恶魏乃僭窃之朝,耻
坚”,这才领过迁去过家,让他与妹妹相见,表明自己的身 食其禄”,先“以亲老为辞,不肯就辟”,后父母亡故,
份,这样谨慎行事,为的是日后把家业完全交到过迁手中的 “丧葬合礼,其名愈著”被州郡举孝廉,张孝基“凡五诏,
同时也不辜负过善的嘱托。张孝基并没有相认后就完全放 俱以疾辞”。又体现出儒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
心,还在继续试探过迁,张孝基只让过迁掌管解库中银钱, 卷而怀之”的胸怀。之后张孝基“隐于田里”,专心教育二
同时,他怕过迁恶习未除,故意派人试探过迁,看其在手上 子,使其“皆仁孝有学行”,在二子的婚姻大事上,“孝基
有银两的情况下是否恣意挥霍。经过这样将近一年的查探与 择有世德者配之”,表明其重视德行,而后文特意写出“晋
考验,发现过迁始终辛勤灌园,库中账目也分毫不差,张孝 武帝时,州郡举二子孝廉,俱为显官”。尽管有说教意味充
基这才告诉过迁当初未将大嫂迎回是因为怕其岳父怀疑他还 斥其中,但也不能否认这确实证明了张孝基对儿子以礼相教
是恶习难改,“未必肯许”,而如今过迁“悔过之名,人都 的成功。小说结尾依然是张孝基卒后受封山神,保留了迷信
晓得”,自然可以顺利接回大嫂,可见孝基心思缜密。在迎 情节,增强了教化色彩。
回过家大嫂当日,“张孝基遍请亲戚邻里”,当着众人的面 综上所述,冯梦龙为了塑造张孝基这一具有传统士人品
把家产账目并过善的遗嘱全部交还给过迁,并把几年来的苦 德的形象倾注了心血,而这个人物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远远
心一一道出,众人这才明白张孝基当年苦辞家产是真心而非 超过了其夹杂的说教、迷信色彩,在明末这样一个世风日
假意,与之前过善立遗嘱时众人的反应遥相呼应,孝基的所 下、物欲横流的时代是有一定时代价值和进步意义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