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赵文忠-红色文化传播者.doc

发布:2017-08-30约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赵文忠:红色文化传播者赵文忠档案: 1978年,赵文忠参军。 1981年,赵文忠离开部队,带着200元的退伍津贴回到家乡。 1990年,赵文忠只身一人前往西安创业,当年就赚了50多万元。 2000年,赵文忠在西安注册成立了陕西圣安房地产有限公司。 2001年4月,赵文忠投资3.6亿开发丽景花苑住宅小区,当时的签约价高出市场房价近1.5倍。 2002年,赵文忠建起了林、草、牧、农示范基地。 2004年底,赵文忠计划在北京城乡结合部建设“北京延安文化活动中心”。 2006年9月,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2007年7月,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落成开业。 西部传奇:从装卸工到房地产巨子 赵文忠1958年12月出生在延安宝塔区冯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中学毕业后,20岁的他,有了参军的机会,于是在新疆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部队,积极训练,刻苦学技能,哪里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由于人品刚直,表现优秀,入伍第一年,他受到领导的赏识,被安排管理后勤工作。努力认真的赵文忠在这个岗位上被官兵们誉为部队的“好管家”。 “三年的部队生活,我拉过架子车、当过领导的公务员、给地方政府扫过大院、挖过大粪,等等。也许有人认为,这根本不算什么,但我收益很多。要是没有经过部队的锤炼,就没有现在的我。” 1981年,赵文忠复员,带着200元的退伍津贴回到了家乡。其时,延安故乡贫穷依旧:乡亲们住的依然漏雨,吃的依然是窝头,穿的还是布满补丁的衣服。父辈们的生活难道还要这样继续下去吗?不!他决心开创自己新的生活。 花40元买了架子车,赵文忠当装卸工兼做搬运工,一天拼命干下来,挣回1.48元。稍后,因为卸水泥的收入高,卸10吨水泥能挣4块钱,于是赵文忠就去卸水泥,这个钢铁汉子创下了最高纪录:一天卸400袋20吨水泥!半年后,赵文忠用卸水泥挣来的1000块钱买了一辆旧拖拉机,给建筑工地送各种材料。两年后,这辆旧拖拉机换成了旧解放汽车,他开始从西安向内蒙古贩运蔬菜和水果。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对建筑市场熟悉的赵文忠在延安开了第一家建材门市部,开始从事建材产品的销售。这让赵文忠攫取了他的第一桶金――20万。从此,“赵二十万”在当地家喻户晓。 1990年,赵文忠只身一人前往西安创业。经过十年打拼,十年磨砺,他决心进入房地产业。2000年,赵文忠在西安注册成立了陕西圣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其时,西部房地产市场还不活跃,延安的房地产市场还很落后。 2001年4月,延安黄金地段的经济适用房售价每平方米1000块,也少人问津。眼光颇远的赵文忠坚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延安的房地产市场一定会火起来的。因此,他毅然签下丽景花苑住宅小区的开发项目,投资3.6亿,签约价高出当时市场房价近1.5倍。 他觉得,开发房地产就一定要走精品路线。房地产的成功在于品牌,品牌的成功在于质量,而质量的高低则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和技术。基于这样的认识,赵文忠高薪聘请了一流的设计、建筑和管理方面的专家,组建了一支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房地产开发队伍。也正是精品韬略成就了这位房产巨子。 投资3.6亿元建精品小区,这在延安史无前例,赵文忠还在当地地产界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既考虑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又满足高消费阶层的需求。小区开发建筑呈多元化,既有高层建筑,又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小高层。现在这个已经竣工的精品工程已成延安地产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激活了延安房地产市场,赵本人也被视为当地地产界的“领头将军”。 圣安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7年来,先后开发建设办公楼、商住楼49栋,总面积26万平方米,企业实力大增的同时,也拉动了延安的经济发展。 付出自然就有回报。2003年,赵文忠荣获“西部开发先进人物”和“中国优秀企业家”称号;2004年北京圣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商誉最佳民营企业”、“中国诚信企业经营示范单位”;2006年,他被陕西省科教兴陕组委会授予“陕西十大功勋人物”的称号。此外,赵文忠还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商场上赵文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没有陶醉其间,这只是他化梦想为现实的开始,他还有更多的梦想等待实现。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只有伴有梦想的行动才会获得成功。 回报家乡:延安赤子的故乡情怀 “人就是一个素质问题,你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所得到的价值绝非金钱能买到。而且别人认可你也绝非是因为你有很多钱。只有你做过对社会有益的事才能让别人铭记你,一个企业家,如果不能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即使再有钱,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经过近20年的打拼,赵文忠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成功者。但是,他依然是那个能吃苦的赵文忠,一个热爱这片滋养过他的土地的延安赤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