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电能的输送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
3.4电能的输送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电能的输送,包括电能输送的原理、方式以及输电线路上的损耗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高一物理课程中关于电流、电压、电阻等基础知识紧密相关,通过复习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能输送的原理。同时,本节课还涉及到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等高二物理课程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和原理分析电能输送中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能够运用模型解释电能传输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损耗。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索可持续能源传输方式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EM)意识,理解电能输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此前的高中物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电阻、电磁感应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这些是理解电能输送的基础。此外,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电路分析等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电能输送时能够建立联系。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二学生对物理学科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理现象和科技发展相结合的内容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活动掌握新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学习,而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来理解物理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电能输送时,学生可能面临的困难包括理解电能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机制,特别是在考虑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因素时。此外,对于非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高压输电和超导等概念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直观理解。同时,学生可能对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感到挑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模拟实验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电能输送的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章节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电能输送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输电线路、变压器工作原理等,以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直流电源、电阻、电表等实验器材,以演示电能传输过程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变化。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在实验操作台布置实验器材,确保安全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大规模的输电线路,引导学生思考电能是如何从发电厂输送到千家万户的。
2.提出问题:电能输送过程中存在哪些损耗?如何提高输电效率?
3.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能提到电阻、电容、电感等因素对输电效率的影响。
4.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电能的输送,了解输电线路上的损耗及其解决方法。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电能传输原理(5分钟)
-介绍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通过动画演示高压输电的原理。
-讲解变压器在电能传输中的作用,如电压变换、功率不变等。
2.输电线路损耗(10分钟)
-讲解输电线路上的损耗类型,如电阻损耗、电容损耗、电感损耗等。
-分析电阻损耗产生的原因,以及电阻损耗与电流、电阻、距离的关系。
3.提高输电效率的方法(5分钟)
-讲解提高输电效率的方法,如高压输电、超导输电等。
-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5分钟)
-出示几个与电能输送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提高输电效率的方法,并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5分钟)
-教师针对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如“什么是电阻损耗?”,“高压输电的优点是什么?”等。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教师设计一个与电能输送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2.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结合电能输送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和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电能输送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共计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