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编者按:随着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传媒作为重要的社会场域对青少年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教育功能。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都必须与时俱进,在媒介素养成为公民在21世纪必备的素质之一后,教育者要思考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传媒、利用传媒的能力,并且将传媒的教育功能尽可能地最大化、正面化。但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很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来说还是新鲜事物,本期特约请多年从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舒予教授撰文阐释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理解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要从一个初始问题开始:今天人们如何获得信息?仔细考察这个问题,不难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今天人们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二是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媒介的支持而获得信息。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相关因素中,视觉化的表征形式和传播媒介的支撑作用非常突出。因此,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提出,是当代教育发展针对时代变化的必然考量。
一、读图时代来临,视觉素养成为基本素养
视觉素养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的能力。视觉在人类的感觉器官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科学实验,科学家得出结论:在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中,高达83%的比例是通过视觉感官而获得的。读图时代的来临,会使得这个比例得到更大的提升。
阿尔文#8226;托夫勒在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后两种文盲是工业化社会,尤其是后工业化社会不断制造产生的。文字文化文盲在经历长期的大众教育和扫盲运动之后已经大为减少,计算机文化文盲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也愈见减少,但视觉文化文盲的问题则复杂得多。对前两种“文盲”的判断显而易见:文盲为不识字者,不能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计算机文化文盲为不会用计算机者,不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可是,只要视力正常者,对于借助图形传达信息的视觉文化,谁都能够看懂点什么,尽管“看懂多少”的层次差异也许很大。对于视觉文化文盲,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更难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存在的广泛而严重的程度和潜在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发展的今天和明天》,指出:“通过图象进行交流,已经发展到空前的规模。今天,图象,无论作为知识的媒介物,或者作为娱乐,或者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在文化经验的各个阶段上,都表现了出来。”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强调教育要有创造性的革新精神面向新世纪。《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这两份重要文献的发表,被称之为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为教育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正是读图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视觉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时代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地将视觉文化教育置于大众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中,这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研究和行动。视觉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视觉素养教育成为必须关注的国民教育问题,在国内外日益得到重视并付诸于实践探索。
二、媒介环境普及,媒介教育应运而生
视觉素养教育在媒介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联。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作用下的观看、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信息的承载与传播离不开媒介,信息与媒介共生共长。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对生活的渗透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汉的名言得到证实与认可:媒介即讯息。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日益普及的媒介环境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通讯便利与新鲜娱乐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烦扰。
考察“观看之道”,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的观看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持,而且有很多的局限。比如,人的视觉感官的生理特点局限了观看的视野、距离,人的时空局限也决定了人并不总能亲临现场身临其境地“直接观看”。因此,借助于他人眼睛和借助于媒体辅助的“间接观看”就成为观看的常态。随着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间接观看”而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大于通过“直接观看”获取的信息。信息传播者的立场观点和传播媒介对信息的影响等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借助于他人的眼睛和借助于媒体辅助的“间接观看”成为大众观看的常态。他人的眼睛、媒介工具和传播媒体等因素对人们的观看会产生哪些影响?请比较图1中几幅反映不同摄影师风采的照片,尝试解析与思考:摄影师、照相机与影像作品之间有什么关联?摄影师如何决定影像作品的创作制作?我们不难理解:摄影师在使用特定工具的观看状态下,发生了拍摄行为,进行了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