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心肌梗死常见诱因,临床表现,护理,预防及饮食.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 食物中水的含量应与饮水及输液量一并考虑,使适应心脏的负荷能力。如患者伴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应限制钠盐,但临床上亦观察到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尿中有钠的丢失,故应根据血液生化指标予以调整。 有人研究缺血心肌的营养代谢,认为镁对缺血性心肌病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膳食中含一定量的镁,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成人镁的需要量为300~400毫克/日,食物来源为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肉、海产品等。据了解钾对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等均有影响,低钾血症易发生心律失常,故应注意如有低钾血症出现,饮食上应予调整。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饮食 此时常有胃肠功能紊乱,饮食更应注意。发病开始的1~2天,仅给热水果汁、米汤、蜂蜜水、藕粉等清淡、流质饮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毫升。 若患者的心律紊乱有所好转,疼痛减轻后,可逐渐增加一些瘦肉、蒸鸡蛋白、稀米粥等饮食。随着病情的恢复,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饮食,但饮食仍需柔软,易于消化。 谢谢大家! 心肌梗死常见诱因,临床表现,护理和预防及饮食 上街区人民医院 赵 莹 心肌梗死的定义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常见诱因 身心过劳 情绪激动 暴饮暴食 大出血、休克、脱水 手术 便秘 寒冷 身心过劳 过度的体力劳动和长时间脑力活动,都可能使心脏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如患者本身已有冠心病,需高度警惕 情绪激动 在情绪激动,紧张,愤怒的情况下可使血压升高,儿萘酚胺分泌增多,引起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猛增,加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暴饮暴食 进食过量高脂肪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上升,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狭窄的基础上可发生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死。 大出血、休克、脱水 大出血、休克、脱水都有可能使心脏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可致心肌严重缺血,缺氧,促进血栓形成。 手术 老年人更危险,要注意 便秘 便秘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招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所以我们要足够重视起来。 寒冷 寒冷特别是温度骤然降低,可诱发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如原有冠心病或高血压者,容易促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在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暖。 临床表现:(介绍较常见的) 疼痛 胃肠道症状 全身症状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 疼痛为最先出现的症状,剧烈胸痛,患者呈急性病容,出汗,烦躁不安,脸色苍白或发绀,端坐呼吸等,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容易误诊,有些人可表现为下颌痛,牙痛,肩背痛甚至小腿肚疼痛等。 胃肠道症状 患者可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等消化道反应。 全身症状 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一般在疼痛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一周。 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的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等。 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 低血压和休克 出现低血压和休克临床表现。 护理 住监护病房,密切监护病情。要求绝对卧床休息,第一周要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探视,包括大小便都不能起床,要保持安静,饮食清淡,流质,要保持大便通畅,不能发生便秘,大便时不能用力,第二周可再床上做四肢轻微活动,第三、四周可下床在室内活动,病重者,卧床时间宜适当延长,有不适的症状,要随时报告。 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保持给药通畅。 止痛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预防 绝对不能抬过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其生理效应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与用力、屏气、排便类似老年冠心病病人更要注意 。 放松精神,愉快生活,保持心境平和。 洗澡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与体温相当,太热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在闷热且不通风情况下,极易缺氧,疲劳,老年冠心病人更是如此。 注意保暖,尤其是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加服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饮食 急性期饮食:为发病后3天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包括进食)皆需专人护理。起病后1~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过滤肉汤、红枣泥汤、米汤、稀粥、果汁、藕粉、口服补液等。凡胀气、刺激溶液不宜吃,如豆浆、 牛奶、浓茶、 咖啡等。补液总量约1000~1500毫升/24小时,分5~6次喂服。每天热量500~800千卡为宜。避免过
显示全部